電子科大依托“新工科”建設 培養創新引領性人才
人民網北京10月13日電 工程科技是推動人類進步的發動機,是產業革命、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有力杠杆,面向第四次工業革命,電子科技大學發揮以電子信息技術為核心的工科優勢,以新理念推進“新工科”建設態勢,助推創新引領性人才培養,取得了一系列實踐成果。
緊密對接創新鏈、產業鏈,打造“新工科”專業生態圈
2018年,電子科技大學在英才實驗學院數理基科班增設“人工智能”方向。“學院充分發揮自身辦學優勢和條件,組織優質教學資源,加強數理基礎和跨學科交叉應用的能力,以實際行動回應國家和社會需求”電子科技大學英才實驗學院院長黃廷祝介紹道,學院借助學校大媒體智能團隊、機器智能研究所、人工智能與智慧健康團隊、智能視覺信息處理團隊等研究團隊,建立人工智能導師庫,實施一對一的“成長導師”+“科研導師”制,助力人才培養。
近年來,電子科技大學新增布局了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物聯網工程、數字媒體技術、互聯網金融、人工智能、新能源材料與器件、智能電網信息工程、智能制造等國家戰略發展、社會建設以及公共服務領域民生改善急需的新興專業和交叉復合專業,逐步形成圍繞“電子信息+”的專業生態圈。
全面實施“大類招生、大類培養”,實施多類型精英人才培養改革
電子科技大學依托優質生源,結合辦學特色與學科優勢,全面實施“大類招生、大類培養”,探索實踐了針對學術精英、行業精英、創業精英成長需求的多類型精英人才培養模式,提供兩次轉專業機會,打破學科專業邊界。
英才實驗學院自2007年招收首屆“成電英才計劃”實驗班學生,2009年成立英才實驗學院,至今已有8屆畢業生。2018屆88名畢業生共發表32篇高水平學術論文,包括ACMMM、NIPS、ICLR、ICML、IJCAI、ECCV、SIGKDD、SIGIR、ICC、IoT、TVT等一系列國際頂級會議或期刊。院級層面,學校實施“壹系壹班”“林為干班”“雄鷹班”等18個院級精英人才特殊培養計劃,從本碩博貫通培養機制、個性化培養方案制定、高水平導師團隊組建、學生國際交流與學習平台搭建、學生遴選制度與分流機制等方面深化改革,助力學生成長。
面向“電子信息+行業產業”的“互聯網+”復合實驗班、智能制造實驗班、機器人特色實驗班、電動汽車創新創業復合實驗班等特色計劃﹔面向“電子信息+經濟管理”的管理-電子工程復合培養實驗班﹔面向“電子信息+生命科學”的生物-信息復合培養實驗班……該校以“電子信息+”為抓手,主動融入國家戰略、融入區域發展、融入產業進步,實施了一系列“互聯網+”復合型精英人才培養計劃。
“人才培養是大學的根本使命,縱觀不同歷史時期的一流大學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都及時甚至超前對國家和時代要求做出回應。”校長曾勇認為,2016年學校實施的“互聯網+”復合型精英人才培養計劃“是在國家戰略需求和行業融合發展的背景下,結合學校學科優勢實施的一種‘開放性’人才培養模式”,計劃實施2年來,產生了良好的口碑和社會反響。
掀起研究型教學課堂革命,提升“新工科”人才培養能力
以“數字邏輯設計及應用”為代表的課程思政改革、以“信號與系統”為代表的小班研究型教學、以“線性代數與空間解析幾何”為代表的基於發現的研究型教學改革、以“通信原理”為代表的挑戰性學習課程教學改革、以“工程力學”為代表的基於CDIO的課程考核改革……電子科技大學師生共同掀起了一場旨在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課堂革命”。
電子科技大學高度重視在線開放課程的建設與應用,大力推進翻轉課堂與混合式教學等教學改革,截至2018年6月底,已入選11門首批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在“愛課程”中國大學MOOC平台開課54門,共開課144期,累計選課人數超過183萬。期間同時推進示范性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建設,以智慧教室建設為抓手,以高清觸摸屏+可拼接桌椅+互教學教學系統為核心的80余間小班探究教室,實現了現代信息技術與教室的深度融合,。
今年,智能系統設計與實踐、白話通信與計算、經管看世界——后互聯網時代、集成電路導論、電子信息類科技口譯、新一代移動互聯網前沿等6門課程將教學和實踐環節搬進電子科技博物館,深受學生好評。“以前作為普通觀眾來參觀電子科技博物館只是覺得新奇。這是我第一次作為英文解說員站在這裡,才發現作為外語講解員很不容易。這就是我的講解對象,這次特別的考試讓人激動又難忘。”留學生Chris表示,這樣的考試形式新穎,擺脫了以往課堂考試的局限性,輕鬆環境更適合學生發揮出真正的水平。(孫競 姜虹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