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灘上的“推普”實踐
——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格爾木兩市語言文字工作紀實

“茫茫戈壁灘,百裡無人煙。”“十裡不同天,三裡不同言。”多年來,人們對青海省海西州的印象往往與“荒涼”“偏遠”畫上等號。近幾年來,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通過開展語言文字工作,不僅使普通話、規范漢字成了高原上人們日常交流使用最頻繁的工具,更使其承載起了文明建設、文化品位提升等一系列重要使命。可以說,正是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為正在騰飛的“聚寶盆”柴達木新添了一抹亮麗的底色。
軟任務變身硬指標
德令哈市,地處柴達木盆地,全州2.77萬平方公裡土地上常住人口約7.31萬人,有蒙古族、藏族、回族等26個少數民族,佔全市總人口的30%。在這片多民族混居的土地上,圍繞推進各民族之間交往交流交融,一場以語言文字工作為切入點的普及攻堅戰拉開序幕。德令哈市自2014年不斷加強由分管副市長擔任主任的市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統籌指導和推動全市語言文字工作,形成了由政府主導、語委牽頭、各行業部門齊抓共管、社會各界共同參與的工作格局。從2017年起,德令哈市進一步把各單位推進語言文字工作的情況直接納入年度目標考核范圍,與年終評優評先挂鉤。
有了制度保障,德令哈市緊接著培養起了一支專兼職結合的工作隊伍。社會監督員隊伍建設,就是其工作中的一大特色。“日常工作中隻要他們發現了用語用字不規范現象,隨時可以報告到語委辦,然后由我們聯系市城管執法大隊、工商局等綜合執法部門共同推動工作,要求責任單位整改或修訂。”德令哈市副市長、市語委主任尹法安說。格爾木市是一個典型的移民城市。該市巧妙借勢,以提升語言文字管理服務能力為關鍵,重點從加強語言文字工作的基礎能力建設入手,建立完善語言文字工作綜合管理、推廣普及、服務監督體系。“要想真正讓這項工作深入下去,還得依靠各級黨政機關這個龍頭、新聞媒體這個標杆。隻有讓他們率先垂范,全社會的用語用字規范化環境自然會逐步建立起來。”格爾木市語委辦主任、市教育局局長柳建祖說。
“推普”走上法治軌道
“語言文字是文化的基礎要素和鮮明標志,是文化傳承、發展、繁榮的重要載體,更是文化傳播最直接、最便利、最有效的途徑。從這個意義上講,推廣普通話,書寫規范漢字,對於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意義非同尋常。”青海省語委副主任、青海省教育廳副廳長陳鵬說。作為多民族聚居的地方,一直以來,德令哈、格爾木兩市的語言文字工作緊緊圍繞《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和《青海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辦法》來推進。
自2014年以來,德令哈和格爾木兩市政府突出法治思維,積極推動城管、工商、公安、媒體等多個部門形成合力,由各相關部門認真履行法定職責,齊抓共管,開展語言文字規范化建設和自查自評。為了進一步讓“推普”工作有法可依、有據可憑,格爾木市專門制定了《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辦法》《社會用字管理規定》等,綜合採用“事前告知、事中控制、事后執法”的措施,狠抓語言文字不規范源頭治理,維護了語言文字工作的純潔性和健康性。德令哈市先后出台了《語言文字工作三年規劃(2014—2016年)》和《語言文字事業“十三五”發展實施方案》,明確了語言文字工作發展的方向和目標。
普通話遍布城鎮鄉村
“我是中國娃,愛講普通話。”在海西城鄉的街頭巷尾像這樣的宣傳標語隨處可見。為了深入推進語言文字工作,青海省海西州堅持把宣傳教育作為切入點和主抓手,以“推普周”等系列活動為載體,通過書信大賽、漢字聽寫大賽、普通話演講比賽、校園情景劇比賽、制作快板書等形式,將語言文字規范化滲透到德智體美和社會實踐中,營造了良好的社會用語用字氛圍。格爾木市在《格爾木報》設置“規范語言文字知識問答”公益專欄,在市廣播電視台推出公益廣告,在中小學校把推廣普通話、書寫規范漢字與教師培訓、職稱晉升相結合,舉辦“講好故事,筑夢中國”少兒故事大賽,推出少兒專題廣播節目,使說普通話、寫規范字成了全社會的自覺行為。
截至目前,格爾木市在職教師的普通話培訓測試達標率達到100%,機關事業單位普通話水平培訓測試達標率99.87%。德令哈市各公共服務行業說普通話寫規范字已蔚然成風,普通話已成為促進職業技術提升的基本素養,成為當地脫貧攻堅的重要抓手。日前,國家語言文字工作督導評估組對青海省海西州及其所屬德令哈、格爾木兩市的語言文字工作進行了督導評估。兩市分別以96分、95分的好成績列入優秀等次。如今的海西州及德令哈市、格爾木市正進一步強化責任,鞏固擴大語言文字工作成果,推動語言文字工作重心向農村牧區、貧困山區轉移,為打贏扶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良好基礎。(王英桂)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