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浙大校友緬懷林俊德

王湛
2018年09月26日06:49 | 來源:錢江晚報
小字號
原標題:浙大校友緬懷林俊德

  上圖:林俊德病情危急時,仍不忘工作。

  下圖:林俊德的學生登記冊。

  近日,經中央軍委批准增加“獻身國防科技事業杰出科學家”林俊德、“逐夢海天的強軍先鋒”張超為全軍挂像英模。由此,全軍挂像英模由張思德、董存瑞、黃繼光、邱少雲、雷鋒、蘇寧、李向群、楊業功8位增至10位。

  新增英雄中的林俊德是浙江大學校友,是一位默默無聞、獻身國防科技事業的科學家。

  “不能躺,一躺下就起不來了……”人民日報抖音號最近發布的林俊德生前最后的視頻畫面,獲得283.5萬人點贊、7萬人留言、近10萬人轉發。截至目前,是人民日報抖音號點贊數最高的短視頻。

  林俊德是誰?

  他參加過我國所有核試驗

  生前卻一直默默無聞

  和全軍挂像英模其他幾位經常出現在教科書上的英雄人物比起來,林俊德的名字相當陌生,並沒有多少人知道。

  實際上,他是院士,也是將軍,一輩子隱姓埋名,堅守在羅布泊。他參加過我國所有的核試驗。

  一位他的研究生昨天對錢江晚報記者說,他個子不算高,微胖,笑的時候嘴唇略顯厚,臉更是會圓起來。

  這位學生,曾和林俊德共事了18年,“他的生命裡,隻有工作,沒有生活。直到后來他住進了北京301醫院,我去看他,他也隻和我們談工作。”

  “2012年3月,林院士去基地,當時的基地領導看到他瘦得厲害,臉頰凹陷,額頭顯得特別凸,勸他去檢查一下,結果到了重慶第三軍醫大后,直接被轉到了北京301醫院。”這位學生說,隨后的5月10日左右,“我去看他,但精神狀態還很好,總是笑瞇瞇的,很開朗。”

  在學生的記憶中,林俊德身體很好,部隊裡的單杠雙杆他都能拉上去,“乒乓球我們研究生都打不過他。”

  后來,林俊德因為癌症晚期,病情嚴重住進了西安唐都醫院。據當時去看望的人說,他戴著氧氣面罩,身上插著輸液管、導流管、減壓管,有時還有從鼻腔直通到胃裡的導管……最多的時候他身上插著十多根管子。這個樣子,他仍坐在臨時搬進病房的辦公桌前,對著筆記本電腦,一下一下挪動著鼠標。

  電腦裡有關系國家核心利益的技術文件,藏在幾萬個文件中,隻有他自己才能整理,還有自己的科研思考,學生的培養方案,他都要系統整理,怕耽誤學生的論文答辯和畢業。他知道自己的病情,時間太有限,要盡快。

  他一開始就問醫生,做手術和化療以后能不能工作,醫生回答不能,於是他放棄了治療。住重症監護室不能工作,他難得用將軍的威嚴下命令一定要搬去普通病房。在病房工作間歇,他休息也要坐著,怕躺下就起不來了。

  臨終前拍的視頻

  獲得283萬網友點贊

  “不能躺,一躺下就起不來了……”就是這個畫面,在人民日報的抖音號上,感動了無數人,成為人民日報抖音號點贊數最高的短視頻——這是2012年5月31日上午10點,在這之前,他已經工作了兩個小時,並顫抖著對女兒說,C盤我做完了。

  那天上午,他要求、請求甚至哀求,想盡各種辦法下床工作,兩個小時裡,他求了9次。不忍心他最后一個願望都不被滿足,他終於被放下地。

  5月31日20時15分,他的心臟跳動不起來了,也不會再哀求著起床。他沒做完他的工作,前幾天他在電腦上列了個提綱敲敲打打,5條提綱的內容沒有完全填滿,家人留言這一條完全是空白。

  他的那位研究生去西安送了林俊德最后一程,“我就跪著,當他是父親一樣地跪拜。”

  這位研究生說,老師是一個心裡很熱情,但表面看起來有些嚴肅的人,剛開始都會比較害怕,“實際上,他也是個有脾氣的人”。

  住院期間,他讓學生們將各自的文件夾拷貝走,這時學生們才發現,從跟他的第一天起,短的三四年,長的十幾年,他都詳細准確地記錄下了每個人的成長足跡。他帶過的每位學生,都在他的電腦裡有個屬於自己的文件夾,每一個文件夾都詳細記錄著每個人的技術專長、培養計劃和施教方案。

  去世前三天,他寫下最后338字,雖然手抖得厲害,但字跡工整。這是他給學生寫下的論文評閱意見。他在5月的最后一天去世,這個學生在6月通過了畢業論文答辯。

  “提醒並幫助我們發論文,是老師很上心的一件事。”他的那位研究生告訴錢江晚報記者,“我們的研究,因為有些涉密,他都會幫助我們巧妙地舍去那些敏感部分,然后幫助我們在核心期刊等地方發表,但他從來不會幫助我們升官發財。”

  他是浙大的全優畢業生

  一生都在詮釋“馬蘭精神”

  林俊德戴了15年的手表,是大學母校百年校慶時送的紀念品,他一直戴著,舊了磨手,就用透明膠粘上。他去世后,護士想把手表摘下來,老伴理解他,說老林喜歡,就讓他帶著走吧。

  吳昌海是林俊德的同班同學,也是和他一個寢室的室友。在他的印象裡,林俊德是一個儉朴、吃苦耐勞的人。在上學的時候,林俊德讀書就十分刻苦,經常忘記吃飯,連洗澡也是好幾天才洗一次。吳昌海覺得,就是這樣吃苦耐勞的性格,才使得林俊德在他的工作中,幾十年如一日地堅持下來。

  另一位他的大學同學魏賽珍,回想起大學一年級時,他三門考試都得了5分(滿分),是個全優生,但是他不申請全優生,不與別人爭高低,很低調。

  1955年,17歲的林俊德,這個福建永春山裡的窮孩子,打著赤腳考上了浙江大學機械系。上學的路費是信用社的借貸和學校的補助。因為家裡實在貧困,上了5年大學他沒回過一次家,讀大學的費用全靠政府發放的助學金。

  他的很多大學同學隻有在1997年浙江大學百年校慶上見過他一面。他們都不清楚林俊德畢業后在做什麼,在相聚時,總想聽聽他講述分別幾十年來生活工作的情況,結果他隻簡單地回答說,他是搞“振動”的。隨即講述了42年前他作為新生來浙大的故事,轉移了話題。

  從浙大機械系畢業,林俊德分配到單位,實際上他是專門被挑來的,到了單位給他交底,“國家正在西北建設一個核試驗場,把你挑過來,就是去那裡工作。”

  據同年級同學張文斌的回憶,林俊德有著那種“不怕吃苦、努力攻克難關的堅毅品質”。由於家境貧窮,大學期間的林俊德沒有多余的錢來買新衣服。因此,當夏天被安排去西湖邊噴洒農藥除四害的時候,林俊德僅穿著一件背心,光著腳在滾燙的柏油馬路上一走就是兩個星期。

  1958年,張文斌和林俊德被安排攻克液壓馬達的難題。當時僅是大三學生的兩人,甚至都沒有見過液壓馬達——唯一有的只是一張前蘇聯液壓馬達的示意圖。在老師的帶領下,他們通過反復研究,終於掌握了工作原理,並成功地在三周后制作出了一台液壓馬達。隨后,為了油馬達的成功運轉,二人又投入到液壓試驗台的設計和制造中,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浙大第一台液壓試驗台出現了。

  從去年起,浙大機械學院牽頭建立馬蘭工作室。機械學院15級博士生張鳴曉是馬蘭工作室的工作人員,據他介紹,工作室成立一年來,分別邀請張翔中將、從雲少將等4位將軍,面向全校舉辦報告會,講述馬蘭精神與奮斗故事。

  除了報告會與分享會以外,工作室還成立了馬蘭劇組,目前正在籌備拍一部話劇,劇本初稿已經定下來,預計將在年底的新年晚會上與大家見面。

  從今年起,浙大機械學院將學習林俊德院士事跡納入新生始業教育,教育會的最后,每位新生收到了馬蘭工作室紀念書簽,上面刻有兩行字——“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

(責編:馮粒、袁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