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高校體育的深層“蝶變”

2018年09月25日14:13 | 來源:中國教育報
小字號

高校體育的深層“蝶變”

——合肥學院12年深化體育課程俱樂部制改革透視

合肥學院舞蹈俱樂部會員在表演新疆舞蹈。(資料圖片)

教學形式單一、內容安排不能滿足學生需求﹔體育教學、學生課外體育活動、訓練、競賽等相互脫節﹔學校體育組織管理乏力﹔學生愛體育而不愛體育課﹔學校體育對高校人才培養的貢獻度不高……這些都是困擾我國高校體育的現實難題。

這些難題,如今被一所地方高校破解。自2006年開始,合肥學院探索體育課程教學俱樂部制改革,創建全新的大學體育課程“全俱樂部模式”,學校一切體育教學和活動皆依托俱樂部平台展開。12年來,這項改革取得了豐碩成果——

改革惠及數萬學生。據不完全統計,合肥學院每年參加俱樂部各類課程學習和活動的會員約佔學生總數的70%。普通俱樂部會員樂享運動生活,高水平俱樂部會員在各類競賽中爭金奪銀,體育俱樂部成為學校一道亮麗的風景。

體育課程更加科學。在體育俱樂部模式下,大學體育課程不再是簡單的體育課,而是全新的體育教學、訓練、競賽、體育活動“四位一體”的大學體育課程。

訓練競賽蓬勃開展。實行體育俱樂部制改革以來,學校共獲得省級以上體育競賽金牌142枚、銀牌95枚、銅牌92枚。2016年,經人民網和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統計排名,沒有體育專業、學生規模也並不大的合肥學院成為當年安徽省唯一的全國體育競賽百強高校。

今年5月,安徽省教育廳下發文件,在全省高校推行合肥學院體育課程俱樂部制改革的經驗。

合肥學院體育俱樂部制教學改革,像一隻破繭而出的蝴蝶翩翩飛舞。這樣的“蝶變”是怎樣發生的?記者近日走進合肥學院一探究竟。

理念之變:引導學生“愛上體育課”

走進合肥學院的運動場、體育館,隨處可見正在慢跑、做瑜伽、練擊劍的體育俱樂部會員們,他們三五成群,十分投入。

在合肥學院公共體育教學部主任許大慶看來,這是學校堅持12年不斷深化體育課程教學俱樂部制改革最有說服力的成果。“正是這項改革改變了很多學生,讓他們從懶得運動變得愛上體育課了。”

為什麼要搞體育課程教學俱樂部制改革?“這項改革的設計師是學校黨委書記蔡敬民。”在學校運動場旁邊的一間辦公室裡,許大慶向記者講述了這項改革的源頭。12年前,從德國訪學回來不久的蔡敬民提出,要改革學校公共體育課教學方式。

年輕時就喜歡打排球的蔡敬民,對德國大學普遍推行的體育俱樂部非常欣賞。在接受採訪時,他向記者闡述了他的改革理念:“以往的大學體育教學忽略了對學生良好體育習慣、體育興趣的引導,使得體育課程幾近成為一種外表光鮮的形式主義。比如,有的學生在完成規定的體育課外,幾乎足不出戶﹔有的學生則‘愛體育而不愛體育課’,這都與大學體育教學的初衷背道而馳。”

應當如何對大學體育課重新定位、有效改革傳統體育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們愛上體育課呢?

從2005年底開始,許大慶帶領團隊潛下心來,進行了認真細致的調研。用了近半年時間,在總結當時全國其他高校體育教學俱樂部改革存在問題的基礎上,結合本校實際,大膽創新,從無到有,打造了全新的體育課程教學俱樂部制新模式。通過構建一個能夠滿足學生不同水平層次,形式和內容迥異的課程體系,來滿足學生對運動學習、練習、競賽參與的多元化需求。

“課程化”是合肥學院體育俱樂部制改革的關鍵詞。通過對那些過去認為是第二課堂的學校體育訓練、競賽、課外體育活動等進行課程化改造,讓更多學生有了參與校園體育訓練、競賽的機會,滿足了他們參與運動訓練、競賽的需求。

“在我們學校,體育訓練、競賽不再是學校體育代表隊等少數‘體育精英’的專利,一大批各項目體育愛好者,通過俱樂部特有的訓練、競賽課程,不僅提高了運動競技水平,同時又完成了規定的學分。這些俱樂部課程對那些有一定運動技能的中高級會員學生來說,具有無法抗拒的誘惑力。”許大慶說。

其實,在改革之初,合肥學院就提出了“以人為本、健康第一,面向全體、團隊學習”的改革指導思想,著眼於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未來發展。與此同時,學校轉變教育觀念和管理理念、優化整合教育資源,實現大學體育課程內容個性化、課程形式多樣化、課程安排生活化、課程評價過程化、課程管理網絡化、課內課外一體化,努力培養學生“終生體育”意識和能力,養成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習慣。

許大慶進一步解釋說,“以人為本,健康第一”,具體來說就是尊重學生個性、尊重個體差異、尊重學生人格,不僅要關注學生的身體健康,正確認識健康水平和運動素質的關系,還要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培養其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和道德意識。“面向全體、團隊學習”,就是俱樂部要為全體學生提供與其能力水平相適應的學習、鍛煉機會,實現大學體育“四年不斷線”,同時還要充分發揮體育的育人功能,通過突出團隊學習與評價,努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個人品質、團隊精神和社會適應能力。

正是因為有了上述改革思想以及對大學體育課程的獨特理解,才有了合肥學院二三百人的健身操“大課”,才有了“每個學生畢業時必須累計完成10個馬拉鬆裡程,否則不准予畢業”的課程新規。為了方便學生鍛煉身體,選擇“大課”的學生每周至少要上3次課,也可以天天上課,“10個馬拉鬆”則是通過手機APP完成的。這些個性化、多樣化、生活化的俱樂部課程深受學生喜愛。

課程之變:“等級會員制”激發學生興趣

傳統的大學體育課教學模式,基本上是“一名教師帶一群學生,每周上一次課”。實施體育課程教學俱樂部制改革后,合肥學院的體育教學是如何組織的呢?

“我們實行的是‘等級會員制’教學。”許大慶說。學生初入學校,便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利用課余時間在籃球、毽球、武術、大眾操、體育舞蹈、瑜伽、壁球、擊劍等22個項目俱樂部中“任性”選擇一個俱樂部。

選擇完成后,各俱樂部根據自主報名參加的學生對某項運動的技能水平,將之劃分為准會員、初級會員、中級會員、高級會員4個等級。其中准會員和初級會員屬於同一個層次,中級會員和高級會員各分屬一個層次,共三個層次、四級會員。

對運動技能零基礎的准、初級會員實施“套餐式”教學,由教師教授各運動項目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術、基本技能,平時初級會員還可以在俱樂部裡進行“自助式”學習鍛煉,俱樂部為他們安排學生助教(高級會員)指導他們鍛煉、學習。對掌握一定運動技能的中、高級會員,則採用個性化的“菜單式”教學,教師根據學生需要進行現場指導,提高學生體育運動技術的實際運用能力。上課時間也是由中、高級會員們自主選擇,每周一般不少於3次,大多是利用課外活動、晚上等時間參加俱樂部訓練和競賽。

以籃球俱樂部中、高級會員課程為例,該俱樂部將傳統的院系聯賽與俱樂部聯賽結合起來,使比賽場次大大增加,讓會員在比賽中學會比賽。會員考核不僅看比賽成績、個人能力,更重視比賽中會員的團隊合作精神,是否尊重對手、尊重觀眾、尊重裁判等賽場表現。學生不再被約束在固化的體育課裡,可以根據球隊比賽自發、自主地進行日常訓練,教師根據學生需要進行現場指導訓練和比賽。

改革后,學校的籃球隊從過去的一個院系一支共14支,迅速增長到40余支男女球隊,每學年比賽500多場。

“會員制”教學方式,最大限度地激發了大多數學生的體育興趣,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優秀學生會員。

俞芳是合肥學院教育系2013級學前教育專業學生。上大學前,俞芳從未接觸過舞蹈,因為興趣,在大一體育課時選擇了“FD舞蹈俱樂部”。起初,俞芳連音樂的節拍都聽不懂,更別說跳一支連貫的舞蹈了。在俱樂部教師和學長們的耐心幫助下,她逐步成為俱樂部的中級會員、高級會員,並參與校內外各項比賽,獲得了2016年中國大學生健康活力大賽中國健康舞“琴飛墨舞”項目第一。

在畢業找工作面試時,舞蹈作為俞芳的個人技能展示,讓她脫穎而出,大四第一學期她就順利被杭州市某教育單位提前錄用,並當選合肥學院2017年十大榜樣學子、優秀畢業生。

每年12月底,由俱樂部自發組織的俱樂部之夜聯歡晚會,成為最受學生關注的盛事,這也是體育俱樂部的年度匯報演出。

“實施俱樂部制改革后,在全省、全國學生啦啦操、擊劍、中國風舞蹈、壁球、瑜伽、街舞、體育舞蹈等多項賽事的領獎台上,常常可以看見合肥學院學子的面孔,他們都是在體育俱樂部鍛煉成長的優秀會員。”許大慶說。

體制之變:打破“部門分治”形成合力

其實,早在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國內的其他多所高校也曾嘗試過體育教學俱樂部改革,“俱樂部”一度遍地開花,但改革收效甚微,甚至招致詬病。合肥學院的體育課程教學俱樂部制改革為何能夠堅持12年並不斷發展,秘訣何在?

許大慶坦言,制度層面的改革和組織架構的調整功不可沒。在他看來,改革前學校內部管理體制中的條塊分割造成體育管理“三足鼎立”的局面,即體育部門掌管教學、訓練、競賽,團委掌管學生體育社團,學工部門掌管各院系學生體育工作。

三部門各有優勢又各有“短板”。體育部門的專業優勢難以與校團委學生體育社團組織、人力資源優勢及學工部政策配套、行政監督優勢形成合力,各自艱難地開展學校體育工作。

找准了問題后,合肥學院通過管理體制機制創新,成立“教團學一體化”的體育俱樂部聯盟,將學校人、財、物、政策資源轉化為學校人才培養的教學資源、課程資源,從而激發了師生參與學校體育工作、體育鍛煉的熱情,充分釋放了體育部門教學改革、創新發展的活力。

如今,在合肥學院,體育教學部、團委和學生處實際上已抱成一團、密不可分。體制機制障礙的破除實現了人力資源、場館資源和政策資源的共享。學校公共體育教學部已不只是單純的體育教學部門,同時也是學校體育與健康教育綜合管理部門。

當下,大學生身體健康素質持續下降成為各高校必須面對的共同問題,許多高校也試圖通過改革提高學生的體育運動技能和健康素質,卻始終跳不出“就體育論體育”“就教學論教學”的怪圈。而合肥學院則借體育課程俱樂部制改革,很好地破解了這一難題,交出了一份優秀的答卷。

體育俱樂部幫助許多學生完成了從體育“門外漢”到獎牌獲得者的華麗蛻變,也幫助體育優秀學生走向更大的舞台。

楊彥,一名從未接觸過壁球運動的2016級德語專業學生,進校后通過俱樂部學習鍛煉,先后獲得第十五屆上海壁球公開賽女子B組單打第二名,中國大學生壁球錦標賽女子單打第一名。今年11月,她將代表中國大學生參加在英國伯明翰舉行的第十屆世界大學生壁球錦標賽。

經過12年大學體育俱樂部制改革,如今,合肥學院的群眾性體育活動、競賽蓬勃開展,水平也較往年有很大提高,呈現出健康、可持續、良性發展的態勢。體育俱樂部制改革獲得安徽省教學成果一等獎。

管理之變:“校園體育治理”破師資困局

“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高校在校生人數的劇增,傳統精英教育下尚能勉強應付的高校體育教學與管理模式,已無法適應新的形勢和要求。”許大慶說,“具體表現為,因體育師資數量不足而造成的高校體育教學與管理力量遠遠不能滿足學校人才培養對學校體育的現實需求。”

改革12年來,合肥學院在校生由1萬人增至1.6萬多人,體育俱樂部由當初的8個發展至如今的22個。2017年,僅有1.6萬多名在校生的合肥學院,有計劃、有組織的體育競賽和表演等活動達3200多場次。

僅有22名專職體育教師的合肥學院,是如何完成上述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呢?秘訣就在於,學校公共體育教學部成立了由學生作為管理主體的“學生體育俱樂部聯盟”。聯盟協助體育部管理各體育俱樂部,聯盟主席、部長、俱樂部主任、委員等都由學生擔任。聯盟工作由一名專職教師指導,每名教師負責指導一個俱樂部。每年,聯盟及其下屬的各體育俱樂部注冊的學生干部都有200多人。

這些通過競聘上崗的學生干部以及成百上千的俱樂部會員成了公共體育教學部組織管理學校體育工作的得力助手。不僅如此,每年學校還從各俱樂部高級會員中選聘190多名學生擔任助理教練,幫助各俱樂部體育教師,指導俱樂部各級會員。

“體育俱樂部及其聯盟、各院系學生會體育部等學生社團力量的匯入,不僅從根本上解決了學校體育管理人手不足以及學生課外體育活動指導師資力量不足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實現了學校體育由傳統單一渠道的管理向利益相關方綜合治理方向的轉變。”許大慶說。

俱樂部管理中心主任張勝利說:“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一茬一茬的俱樂部學生干部每個人工作起來都充滿激情,他們都熱愛這個集體並引以為豪,有著強烈的責任心、歸屬感。學生在俱樂部的管理中發揮著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有了學生助教和管理干部,學校組織體育活動的效率也大大提升。2015年6月,學校體育舞蹈教師周瑞英在北京進行了為期一周的“節奏體語”項目培訓,回到學校后,她將在北京學得的最新技能傳授給俱樂部裡14名高級會員,並讓他們負責學校節奏體語學員的招募和培訓工作。一個月后,全校規模的節奏體語大賽如期舉行。

“大賽進行得非常順利,效果很好。我們應該是全國高校裡推廣這項運動最早、效率最高的,當我把比賽的照片傳給教我的老師時,她也不敢相信我們居然可以在短短一個月后就在全校普及這項新穎的運動並舉辦了全校級別的比賽。”周瑞英說。

“體育課程教學俱樂部制改革是踐行我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任務的一項重要內容,是要想方設法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體育運動中來,塑造他們健康的體魄和健全的人格、培養他們吃苦耐勞的意志品質和團隊協作的體育精神,也幫助少數學生找回勇敢、自尊、自信、誠心、愛心、責任心。教學無止境,我們改革的腳步永不停歇。”合肥學院黨委書記蔡敬民最后對記者說。

(責編:梁若昕(實習生)、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