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本網原創

引領“強國一代”承擔時代使命

改革開放40年高考與時代同向同行

李依環
2018年09月19日15:06 | 來源:人民網-教育頻道
小字號

 秋意盎然,又是一年開學季。剛剛經歷高考洗禮的“00后”們正式步入大學校園,開啟新的人生征程。今年適逢中國改革開放40年,站在這個時間節點回望高考有著特殊意義。從春潮涌動到百花齊放,從統包分配到鼓勵自主創業,從一根“指揮棒”到綜合多元評價……中國高考改革在探索中穩步前行,亦是改革開放40年輝煌變革的一個縮影。

恢復高考一夜重啟夢想閥門

國家人才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1977年,中斷了十年的中國高考制度恢復,中國由此重新迎來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春天。41年來,全國近1.3億人通過高考進入大學,“知識改變命運”,成為高考最好的注腳。當時正在湘西北臨澧縣九裡鄉做磚瓦工人的孫逢春就是其中之一。1977年的冬天,他白天滿身煙煤粉塵地工作,晚上在煤油燈下備戰高考……最終他叩開了大學校門,踏上了嶄新的人生之路。

如今已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電動車輛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的孫逢春,多年來為國家汽車產業的技術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據有關數據統計,1977年、1978年和1979年三屆考生共1600萬余人,約95萬人邁入大學校門。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院長、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劉海峰表示,這一批學子畢業后成長為各行各業的骨干,成為改革開放的重要推動力和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

“我從小的理想就是當一名科學家。1977年高考,是時代給予科學人的機遇,不僅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同時也改變了國家和民族的命運。”中國工程院院士、流域水循環模擬與調控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王浩1977年考入清華大學水利工程系,多年來他始終將研究方向與國家需求緊密結合,主持研發了多項重大科研成果,不斷追趕科學家的夢想。“為政之要,惟在得人。恢復高考對國家發展最直接的意義就是涌現了一批批人才。”談及恢復高考的意義,中央電視台資深評論員王石川如是說。

“高考讓我走出了農村,也給了我們這代人很好的發展機會。”在1989年考入大學的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周光禮看來,高考真正意義上改變了幾代人的命運,也給無數寒門學子提供了向上的通道和實現夢想的機會。“高考的核心功能是公平與科學選才,公平價值是其永恆不變的原則和底線。”周光禮表示。

“高校統一招生考試制度作為我國的核心教育制度之一,在改革開放40年歷史豐碑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青島大學政策研究室主任劉恩賢表示,高考的核心價值在於制度保障人民公平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同時也保障高校人才選拔的質量,這是高考作用於社會發展的根本立足點。高考恢復后的41年,是知識點亮希望的41年,也是我國人才建設取得顯著進展的41年。

綜合多元評價破除單一選材

高考改革不斷回歸教育初心

8月30日,北京大學迎來3000余名2018級本科新生。來自河北邯鄲的齊丙陽來到哲學系報到入學,他和新同學們一起在未名湖畔、乒乓球館等合影,定格屬於他們的青春記憶。

對於“00后”們而言,高考對他們的含義已不僅是“知識改變命運”,而有了更多個人價值層面的考量。“高考對於我的意義是一生的,讓我對個人成長有了更為深刻的認知。”齊丙陽表示,從高考親歷者的角度來看,今年考前到考后許多報考流程都進行了簡化優化,也進一步體現了錄取機制的人性化元素。

據介紹,從2018年秋季高一新生入學起,齊丙陽所在的河北省將正式實施新高考改革制度,貫穿高中生涯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將與高考招生挂鉤。事實上,自上海、浙江啟動新高考改革來,2018年已有北京、河北等17個省份加入新高考改革。各地不斷完善“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招考方式,進一步為科學公平選才奠定堅實基礎。

針對特殊人才的選拔,當前高校自主招生也在探索全方位考核機制,避免“一根量尺測量所有人才”的現象。記者了解到,今年高校自主招生的考場上,“雪花為什麼是六邊形的?”、“漫畫推斷圖示人物關系”、“如何看待人工智能”等貼近生活、關注熱點、考察情商的考題引發網民熱議點贊。

“高考改革以考生為本、以人為本的趨勢十分明顯,包括考試時間、取消報考年齡限制、標准化考場,以及考場秩序維護等,都有更加人性化的體現。”劉海峰表示,未來的高考制度是在走向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方向。隨著誠信系統的逐步確立,將會不完全依賴考試分數錄取,而是綜合評價、多元錄取。此外,高考制度本身是在轉變的,但公平競爭、擇優錄取的原則始終未變,這是高考制度的核心與根本。

作為恢復高考后我國首批大學生的劉海峰,將40年來的高考改革分為四個時期。劉海峰表示,一是制度恢復期,即1977年到1984年,恢復高考、分省命題組考、統包分配等,制度由應急狀態趨向穩定規范﹔二是改革調整期,即1985年到1998年,招生並軌、上學繳費改革等,開始全面探索高考改革路徑﹔三是擴招發展期,即1999年到2013年,高校擴招、試點“3+X”、推行自主招生等,一系列適應擴招時代的舉措出台﹔四是當前的試點深化期, 即2014年迄今,國務院頒布《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標志我國正式進入新高考改革階段。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2017年舉行的十九大會議討論中表示,將在2020年全面建立起新的高考改革制度。

作為我國核心教育制度之一,從探索招考分離、高校實行自主招生,到改變成績是評價學生的唯一標准,再到為殘疾人參加高考提供必要支持條件和合理便利……改革開放以來,高考不僅選拔了大批優秀人才,其自身也在國家發展中持續調整和完善,在人民期待中不斷前行,在40多年的探索中踐行改革精神,也在沉澱中不斷回歸教育初心。

考題變遷引導青年關注國家發展

新高考引領“強國一代”承擔時代使命

“你們與新世紀的中國一路同行、成長,和中國的新時代一起追夢、圓夢…請據此寫一篇感悟文章,裝進‘時光瓶’留待2035年的18歲一代人閱讀。”這是今年高考全國卷I的語文作文題,“時代”成為核心話題。

今年全國共975萬考生參加高考,26個省(市、自治區)均統一採用全國卷。湖南師范大學本科新生李嘉銘所在的湖南省,自2016年開始採用全國卷I。“用一代人的成長經歷給未來新一代參考,高考作文題引導我們‘00后’既要關注國家發展,又要面向未來,培養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李嘉銘如是說。

被問及1977年的高考題,孫逢春回憶道,“語文卷第一題是把一行拼音寫成漢字,作文題為《心中有話向黨說》。”仔細梳理從高考恢復到20世紀末,再到當下21世紀的考試題,作文題逐漸從宏大政治命題,轉向關注身邊生活、關注個體、關注時代發展,始終都帶有顯著的時代印記。

改革開放以來,高考作為人才選拔的基石,對中國高等教育事業產生了重要作用。根據教育部網站數據,2017年全國各類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達到3779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5.7%,普通本專科招生761.49萬人。“十二五”期間,本科高校5年累計輸送近2000萬專業人才,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注入強勁動力。職業教育每年為各行業輸送近1000萬技術技能型人才。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際遇和機緣,都要在自己所處的時代條件下謀劃人生、創造歷史”。“新高考對強國一代的全方面塑造沒有絲毫弱化,而是更有意義。”王石川表示,越是處於新時代,年輕人就越有用武之地,人生也越有無限可能,而要實現人生出彩,必須奮發有為。“00后”通過高考進入大學之門,“瘋狂”汲取知識,全力開闊眼界,全方位鍛造自己,就能在新時代展現風採,實現人生價值。

“當前時代在變革,學生也在改變,但高考是符合中國國情的一個招生考試制度,是維護教育公平和社會公平的基石。對促進社會階層流動、維護社會穩定都有重要意義。”劉海峰表示,雖然現在高考呈現多樣化、多元化趨勢,但依靠統一考試的成績來衡量學生的水平仍然必要,因為越是多元化,高考就越需要體現其公平客觀性,這也是當前老百姓最相信的公平競爭方式和手段。

回望40年發展歷程,高考制度始終在改革中前進,而今國際化視域下開放的教育環境、資源配置也讓更多青年學子夢想成真。“00后”作為“強國一代”已經正式“上場”,他們將親歷、見証偉大中國夢的實現。未來,高考改革仍將與時代發展同向同行,但變化的是考試內容、招錄形式,它所承載的公平選拔人才的重要功能,及其培養人才服務國家的初心不會改變。新時代的高考改革也將引領 “強國一代”關注社會發展,將國家與個人命運緊密聯系,勇敢承擔時代使命。(李依環)

(責編:孫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