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吉林農安:“輸血補鈣”打造溫馨村小

趙准勝 劉文彧
2018年09月18日09:21 | 來源:中國教育報
小字號
原標題:吉林農安:“輸血補鈣”打造溫馨村小

“孩子能在家門口上學,而且能上好學,這是咱老百姓最滿意的事兒!”近日,吉林省農安縣青山鄉青山口村村民王春光告訴記者,學校要求每名學生至少選修一門特長課,這些課都由專業教師教,還不收取任何費用。

青山口村距離農安縣城70多公裡,是全縣最偏遠的村庄。然而,這個村的村小目前仍有80多名學生就讀。

實驗室、圖書室、保健室、計算機網絡教室應有盡有,這是記者在青山鄉另一所村小——鬆花江村小看到的情景,誰能想到,這是一所恢復辦學還不到4年的學校,4年前這裡隻有一棟廢棄的校舍,校園內一片荒蕪。

2014年,農安縣教育局調研組利用兩個月時間走訪縣裡的村小,發現了眾多突出問題:很多學校校舍是危房,優秀教師、年輕教師留不住,教室冬季取暖困難,學校校門、圍牆等基礎設施都需要修繕……

針對村小日漸衰弱、鄉鎮中心校難負重壓的情況,2014年起,農安縣多措並舉,為村小“輸血補鈣”,從資金、教學設施、師資、教研等領域給予村小更加全面的支持。縣政府累計投入4800萬元為村小硬化操場、修繕校舍……力爭使每所村小的校舍成為當地最美的建筑。正是這一年,撤並多年的鬆花江村小恢復辦學。

與此同時,農安縣全面實施中心校、村小一體化戰略。“投入一體化、文化主題化、師資均衡化、課程校本化、課堂溫馨化、活動常態化、管理人性化”,這種中心校、村小一體化的管理思路,催生了“串校聽課”“聯動教研”“片區賽課”等鄉域教學活動。青山鄉中心校聚焦學生需求,打破了班級、學科、學校界限,開展信息化和特長教育,極大地推動了村小與鄉鎮中心校一體化發展。

“鬆花江村小在全鄉教育質量監測中成績非常突出,連續3年名列前茅。”青山鄉中心校校長王景新告訴記者,鬆花江村小目前有49名學生,不僅學習成績好,而且人人有特長。

溫馨的校園環境、現代化的教學設施、良好的師資配備使村小教學質量普遍提升,生源也逐漸從鄉鎮回流到村小。“我們村到鄉裡有10多公裡遠,如果孩子到中心校上學,一年光交通費就得4000多元。現在村小條件好了,老百姓都願意讓孩子在家門口上學了。”青山口村村民徐金環說。

針對村小辦學條件差、留不住優秀教師等問題,農安縣出台了《加快推進教育資源整合工作意見》,對村小實施10項傾斜政策,努力提升村小師生的幸福指數。

“政府出台指導意見的同時,針對村小存在的問題,我們使用了很多‘土方法’,解決的都是實際問題。”農安縣教育局副局長曲曉光說。例如,學校人數不足100人的,公用經費按100人撥付﹔取暖費不按人頭,而是按使用面積撥付﹔實行鄉村輪崗制,新教師全部到村小任教﹔評骨干教師和高級教師,要有兩年以上在村小工作的經歷﹔評先評優、晉職晉級向村小教師傾斜等。

隨著村小環境改善、教師待遇提高,縣城裡的骨干教師也開始來村小教書了。教師李娟的家遠在200多公裡外的長春市,但她堅持在青山口村小工作,還把兒子帶到村小就讀。“4年前,我嘗試著把孩子帶到村小上學,沒想到他適應得很快,也願意在這裡上學。”她告訴記者,“孩子在村小感覺學習壓力小,有更多時間參加課外活動,而且不用到處參加課外班。”

為建設好溫馨村小,農安縣出台了《創建溫馨村級小學指導意見》,明確了溫馨村小考核評價標准。其中對特崗教師和新教師的住宿安排、村小的食堂和菜園子建設、通勤教師的接送等都有明確的要求。在教育局倡導下,鄉鎮中心校都配備了特崗教師和新任教師宿舍,還免費接送通勤教師,各村小紛紛建起了菜園、食堂。

葦子溝村小沿著圍牆種滿了海棠樹,紅艷艷的海棠果挂滿枝頭,校園內大小不一的菜地隨處可見。“如今,走教和通勤的教師再不用帶飯盒了,包括家在村上的教師每天中午也在學校食堂吃,都是綠色食品。”葦子溝村小校長李健欣說。

為解決特崗教師、新任教師找對象難的問題,農安縣教育局工會牽頭專門建立了聯誼QQ群,還與全縣各個系統的工會組織建立了密切聯系,積極幫助單身教師找對象。據統計,近幾年,當地已經有40多對情侶成功牽手,其中有32對已登記結婚。2013年入職的特崗教師孫婷婷,通過工會組織的活動認識了2014年入職的特崗教師庄瑞鵬,兩人逐漸相知相戀。2015年,他們結婚后,為了解決夫妻二人兩地分居的問題,農安縣教育局經協調把庄瑞鵬調到鬆花江村小任教。“以前我們相隔130多公裡,是教育局幫助我們解決了后顧之憂。”孫婷婷說。(記者 趙准勝 劉文彧)

(責編:姜虹羽(實習生)、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