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甘肅崇信小班化教育“活”了農村校

2018年09月17日09:10 | 來源:中國教育報
小字號

正值假期,學校的圖書閱覽室裡卻人頭攢動,學生們或津津有味地捧書品讀,或認真寫作業,這是記者日前在甘肅省平涼市崇信縣柏樹鎮秦家廟小學看到的景象。

“現在學校的條件好得很,環境美、教育設施也好,圖書閱覽室假期一直對外開放,還有老師專門義務輔導呢,娃娃們特別喜歡去學校,我們也高興。”柏樹鎮信家庄村村民趙志瑞說,兩個孫子在假期裡有了事兒干,自己也能騰出手來干農活。

然而,就在幾年前,趙志瑞和村民們卻為孩子上學的事情“操碎了心”。當時,秦家廟小學辦學條件落后、師資老化,年輕教師又留不住,很多村民想方設法把自己的孩子轉到城區或者臨近的學校上學,秦家廟小學生源銳減,一度到了“辦不下去”的境地。

當時,陷入這種處境的不光是秦家廟小學。崇信縣位於黃土高原腹地,受地理條件限制,當地農村學校布點多、規模小、分布散的現象比較突出,據統計,目前該縣62所農村學校中,85%的學校屬於小規模學校。撤點並校之后,崇信縣小規模學校大多處於“小而差、小而弱”的狀態。

事實上,從2006年起,崇信縣就嘗試推動了一系列小規模學校專項改革,但成效不大。“當時,我們奉行的是‘拿來主義’,照搬的經驗最終都因‘水土不服’‘治標不治根’而夭折。”崇信縣教育局副局長張軍虎說。

農村到底需要什麼樣的學校?振興農村教育的突破口和著力點又在哪裡?為此,崇信縣教育局決定由張軍虎牽頭帶4名教研員進駐最偏遠的柏家溝小學和大興小學,參與學校日常教學的各個方面,試圖找尋適合本土教育的“偏方”。但一個月下來,面對空曠的教室、冷清的學校和“上課走進教室讀寫算,下課站在牆根看看天”的學生,教研員們一片茫然。

“當時突然想到,我們來這裡不就是為了看農村孩子需要什麼嗎?那個時候開始,讓教室成為‘家’的想法油然而生。”張軍虎介紹,2010年崇信縣著手研制了農村小班化教育改革的基本框架,即魅力教室、活力課堂、個性課間和輕鬆課外。由此,一場以讓學生感到幸福為出發點,以培養學生自信、自立自強的心理品質為核心內容,以回歸學生快樂童年為目標的農村教育改革正式拉開序幕。

怎麼實施?崇信縣教育局提出三個要求:小而美、小而精、小而特,要讓學校成為學生的樂園,把教室建設成集學習、生活、娛樂於一體的幸福家園,具體怎麼做由學校說了算。

如今,走進秦家廟小學,優美典雅的校園讓人眼前一亮。教室內也是別有洞天,每一間教室都不再用傳統的排座方式,而是把座位根據課堂需要隨時排列成U形、V形、圓形、馬蹄形等。不僅如此,班級裡還劃分了不同的功能區,如衛生角、圖書角、實驗區,不同區域配備相應的教具。

“學校班額小、人數少,具備靈活排座的條件,最重要的是便於師生討論、溝通,增強了課堂的互動性。”秦家廟小學校長李社會說,小班化教育最基本的任務就是要打造活力高效的課堂,快速完成教學任務,留出時間來讓學生根據興趣和愛好,發揮自己的特長。同時,也為開展其它教育內容提供更多空間。

為此,在教學上,秦家廟小學採取“教師沉下去,學生浮上來”的方式,教師和學生可根據教學目標自由支配時間,讓教學更有活力﹔在評價要素上,不再單純檢測學生的知識水平,而是把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作為最主要的目標,課堂有了延伸。

“課堂的省時高效,使學生有了更多活動時間,學習積極性提高了,更加活潑開朗了。”李社會說,隨著當地家長看到學校和孩子的變化,一些進城的學生也逐步開始回流,過去不足百人的秦家廟小學如今有了近200名學生。

類似的變化在崇信縣錦屏鎮野雀小學也發生著。該校四年級班主任李明娟告訴記者,實施小班化教育之后,教師的教法變了,學生的學法也變了。如今,課堂上每名學生都能得到好幾次發言機會,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了,不僅信心倍增,而且學習能力、合作意識、團隊精神也明顯增強。

“一堂課,前半節開展互動式教學,后半節是輔導時間,老師走到學生當中,既批改作業也能隨時對學生進行針對性輔導。”李明娟說,這種模式也解決了很多農村家長課后無力輔導的問題。

記者走訪多所農村學校發現,崇信縣推廣小班化教育帶來的直接效果使許多農村校由“小而弱、小而差”向“小而美、小而精、小而特”轉變,不僅有效提升了學校辦學水平,同時,也為農村教師搭建了展示自我的平台,一大批積極改革創新教學方法,扎根農村獻身教育的優秀校長和教師涌現出來。

“小班化教育從學校內部教育教學運行機制上、教育環境上、過程方法上、評價要素上、發展方向上形成了一個比較全面的學校教育改革體系,實現了無縫銜接。”張軍虎說,如今,崇信縣在47所農村小規模學校全部實施小班化教育,其中有12所學校已經建成示范校。(尹曉軍 鄭芃生)

(責編:趙清(實習生)、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