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告別以生活經驗為依據的保育

2018年09月16日15:39 | 來源:中國教育報
小字號

在幼兒園一日生活中,保育時間約佔50%以上,保育員承擔著“幼有所育”中的“保育”工作,是“有質量教育”的保障者之一。

然而,近年來,各地學前教育發展呈現明顯的“重教輕保”勢頭,很多地方多年沒有將保育培訓納入園內和縣(市、區)培訓計劃之中,造成常規保育工作缺乏有效指導,幼兒園日常保育工作還處於以生活經驗為依據的階段,難以保証其科學性和規范性,保育員的專業素質與本職工作要求存在較大差距。

有一次,我走訪一所農村幼兒園,正值下午搞清潔衛生,走廊濃烈的84消毒劑氣味引起了我的注意,這和上午走訪的兩所幼兒園“氣味”截然不同。如果按國家規定標准消毒,“氣味”應該是基本一致的。這濃淡不一的“氣味”隻能說明保育員沒有按照標准配比進行消毒工作。我和這個保育員交流后得知,她並沒有接受過相關保育培訓,誤以為消毒液的濃度越高,消毒殺菌效果越好。

走訪中,比較常見的不規范的保育行為還有:在衛生間地面存放消毒液、早餐和午餐間隔不足3.5小時、吃完午餐就睡覺等,這些細瑣的小事都屬於保育范圍,看似簡單,做好很難。

對照2016年教育部出台的《幼兒園工作規程》中保育員的職責要求,要達到“有質量的保育”,保育員要擔負起關注幼兒的生活質量、幼兒的情緒和心理、和諧的人際環境等新保育職責,以生活經驗為依據的保育顯然已不適應學前教育發展的需要。

要改變目前保育工作的現狀,需要關注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建立完善的保育員培養培訓機制。改善保育員隊伍是個長期的過程,短期內提高保育質量最好的方式就是做好保育員入職培訓和職后培訓。幼兒這個群體,身體機能還沒有發育健全,很容易出現一些突發狀況。幼兒園專業保健醫生又嚴重短缺,應對處理意外傷害的能力明顯不足。在保育培訓過程中,要注意以技能實踐操作為主,增強實用性。尤其是要提高保育員應對處置現場傷害的能力,掌握科學應急救護的方法。

二是構建“大保教”教師培養機制。從長遠發展來看,應建立保育和教育教學對接的培養體系,打通保育員和專業幼兒教師之間的職能壁壘,“保教”集於一人身,使保育技能成為幼師的一項基本技能。這樣既解決了保育員和幼師之間的身份差別,充分落實“保教並重”規定,使專業教師更加“專業”,又有助於教師全面了解孩子的發展狀況,並給予適合的指導。學前階段的幼兒,是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生活的,生活和學習密不可分,“大保教”顯然更有利於幼兒的生活和發展。

在一次檢查中,我了解到某市為提升職業高中幼師就業質量,組織在校幼師專業學生學習保育員職業技能,通過鑒定考試的即可獲得國家頒發的保育員職業資格証書,幼師成為既擁有專業背景又掌握職業技能的人才,就業反饋較好,這是一條很好的提升保育質量的探索之路。

三是暢通保育員職業資格認証渠道。據了解,目前保育員職業資格証書普及程度不高,很多縣(市)保育員資格認定工作處於盲區,保育員持証上崗率非常低,有些縣(市)保育員持証率甚至為零。我在多次檢查中也了解到,保育員提升自己能力的願望比較強烈,可見保育員隊伍質量的提升還是有很大空間的。2018年4月,教育部等四部門印發的《關於實施第三期學前教育行動計劃的意見》中要求:到2020年,基本實現幼兒園教師全員持証上崗。要完成國家的目標,隻有暢通保育員職業資格認証渠道,讓更多的保育員有機會接受正規的培訓,才能離“有質量”的學前教育越來越近。

四是提升保育員職業認同感。幼兒園要重視保育團隊建設,要為保育員搭建主動成長的平台,合理引導保育員發揮在幼兒園教育活動中的作用,形成積極進取和諧平等的保教工作氛圍,讓保育員能獲得和專業教師一樣的尊重,激發保育員對職業的認同感。要為保育員后續發展提供可能,讓保育工作實現科學性、規范性。保育質量提升了,“保姆式”的工作狀態改變了,待遇也將會隨之提高,從而達成職業的良性循環。(作者系吉林省延邊州教育局督導室高健)

(責編:李依環 (實習生)、孫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