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師生之間,互為琴指

2018年09月11日09:01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又一次開學第一課。

簡單地介紹姓甚名誰之后,北京師范大學附屬實驗中學初中部教師於曉冰在黑板上默寫了蘇東坡的《琴詩》: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

和學生談這首詩用意何在?

“用這樣的一首充滿哲理意味的詩歌和他們探討師生之間的關系問題,師生之間怎樣才能互為琴指,教學相長。開學第一課,每位老師都有各自不同的准備,但課堂上要說的,一定是自己想說的話。用這首詩我要告訴我的學生:師生‘互為琴指’的課堂,就是我想要的課堂。我相信這也是他們想要的課堂。”於曉冰說。

《禮記》中有這樣一段話:“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善問者如功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后盡其聲﹔不善答問者反此。此皆進學之道也。”這樣的教學之樂是他期待的:“我希望他們在學習生活中,能夠成為善學者、善問者,學會學習,選擇正確的學習方法和學習路徑。我,作為老師,則要成為善待問者。課堂不能倒置,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可以成為手指,彈動琴弦,但我隻起到引導和幫助的作用。反之,我也要成為琴弦,希望學生用他們的手指彈動我這張琴,促進我的思想不斷深入。這樣,師生在課堂上都有大收獲。”

於曉冰的課堂是靈活的,很多做法正是大學老師對他潛移默化的影響。“1996年,我考上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當時的校黨委書記周之良教授給新生做報告。他提問:誰能說出讀《論語》有什麼用?讀《紅樓夢》有什麼用?既不能當飯吃,又不能當水喝,餓了不能管飽,渴了不能解渴,到底有什麼用呢?接下來他給我們講了‘無用之用’的問題,這對我影響很深”。於是,於曉冰在課堂上常常抓著一個小問題,掰開了揉碎了來分析。不但給學生講“無用之用”,他還經常思考如何把這個“無用之用”在潛移默化中滲透給學生,比如經常借助現實中的情境或話題來談經典的問題,引用《論語》中的一段文字:“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他告訴學生要控制自己的沖動情緒,三思而后行。讓經典觀照現實,讓經典真正活起來。

讀書,是於曉冰的愛好。每次新接手一個班級,於曉冰總會精選上百本書放在教室裡,為學生們營造一個讀書的氛圍。行動比言語更為有效,他們看到老師愛讀書,自然對讀書感興趣。

在於曉冰的課堂上,他會盡可能地給學生多介紹一些有價值的書籍。這些甚至可能是不經意間的講解,就在學生心裡生根發芽。“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漁”的本領,也就是思考方法和能力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

他相信,語文老師有責任深入探求和拓展課程的思想深度,這遠比應試技巧更重要。(記者 靳曉燕)

(責編:姜淑敏(實習生)、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