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昂首闊步邁向高等教育強國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教育改革發展述評·高等教育篇

2018年09月10日11:44 | 來源:中國教育報
小字號

中國大學離世界一流有多遠?一段時間以來,人們常常用類似的句式,考問著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

剛剛公布的世界大學學術排名榜(ARWU)上,清華、北大和浙大已躋身世界研究型高校百強。但在2012年,國內高校的最好成績僅能排在150-200名。在THE(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等世界大學排行榜上,近年中國高校更是表現突出。與哈佛、牛津等世界一流名校相比,中國頂尖高校的地位,也正在由“學生”變為“同學”。

新征程呼喚新作為。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我國高等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縱深推進,高等教育體系更趨完備,人才培養質量和科學研究水平穩步提升,對國家發展貢獻度不斷提高,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實踐証明,我國高等教育已經站在新的起點,正在從高等教育大國向高等教育強國昂首邁進。

高等教育大眾化水平顯著提高,內涵式發展取得新突破

8月底,西湖大學迎來120名博士研究生,這是該校獲得教育部正式批復以來招收的首屆學生。作為國內第一所民辦研究型大學,西湖大學的獲批,打破了民辦高校起點較低的慣例,也創造了中國高校從博士生再到本科生的培養先例,翻開了中國高等教育多元化的新篇章。

當前,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佔世界高等教育總規模的1/5,規模位居世界第一,正向普及化階段快速邁進。2012至2017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30%增長到45.7%,提前實現教育規劃綱要確定的40%目標。

黨的十八大以來,高等教育大眾化水平顯著提高,在聚焦內涵發展方面,建設高等教育強國取得的成就更加引人注目。

教育部2012年發布的《高等教育專題規劃》旗幟鮮明地提出2020年高等教育的戰略目標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建設高等教育強國”。2015年10月,國務院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一批以“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為核心的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正在逐步形成。

2017年1月底,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暫行)》。2017年9月22日,備受期待的“雙一流”建設高校和建設學科名單正式出爐。日前,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印發《關於高等學校加快“雙一流”建設的指導意見》,進一步明確建設高校的責任主體、建設主體、受益主體地位,引導高校深化認識,轉變理念,走內涵式發展道路。

建設高等教育強國,人才是關鍵。近年來,“高素質教育人才培養工程”等一系列重大人才項目,吸引、培養、造就了一批高層次教師人才。近5年,全國高校聘任長江學者1681人,引進千人計劃專家2675人,佔創新類人才同期引進總數的68.6%。教育系統共有1357名專家入選“萬人計劃”,佔創新類人才入選總數的63.6%。

“在這場高等教育的‘馬拉鬆’中,‘雙一流’給了地方高校一個機會。”寧波大學校長沈滿洪說,寧波大學以力學為基礎,選取具有比較優勢的水產、信息與通信工程,組建了“海洋生物技術與海洋工程”學科群,以打造世界一流的涉海學科群。

我國高等教育通過地方高校、區域高校的水平提升,以及高校內部質量水平的提升,實現了整體水平提升。2012到2016年,進入四大世界大學排行榜前500名的內地高校從31所增加至98所,進入ESI(基本科學指標數據庫)前1%的學科數從279個增加到770個,學科進入ESI前1%的高校從91所增加到192所。

由大向強,聚焦內涵,中國吹響了建設世界高等教育強國的沖鋒號。

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深化,人才培養質量持續提升

今年6月,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宣布兩年內“砍掉”11個本科專業,佔學校現有53個專業的20%左右,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

從搶專業到砍專業,高校正在主動卸下大擴招、大而全等留下的時代包袱。教育教學怎樣與時俱進?如何對接國家和社會發展戰略需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高校學科專業結構不斷優化。高校新增本科專業布點1.08萬個,增設82個新興戰略產業和民生急需的新專業,基本實現“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官方語言全覆蓋。研究制定92個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准。投入45億元實施本科教學工程和中央高校教育教學改革專項,建設了30個國家級教師教學示范中心,100個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成992門精品視頻公開課、2886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近2000門慕課課程。超過700萬人次在校生獲得慕課學習學分。

我國高等教育公平取得新進展。實施了“一省一校”高水平大學建設項目,共有14所高校獲得56億元中央財政支持。實施了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共有24個中西部省份的100所高校獲得100億元中央財政支持。實施了“千名中西部大學校長研修計劃”,支持了1012名中西部高校領導赴世界一流大學專題研修。

向中西部高校伸出援手。近年來,我國持續實施促進中西部高校教師學歷提升的優惠政策,每年單獨劃撥400個左右的名額定向培養博士研究生。實施了對口支援西部高校工作,已有100所高校對口支援75所西部高校。累計支持73所醫學院校為中西部招收培養4.2萬余名定向本科全科醫學人才。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是高等教育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核心所在。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考察時強調,青年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成十分重要。

“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核心命題,一系列政策措施密集出台。2015年1月,《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發布,為高校如何培養又紅又專、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指明了方向。

2017年是我國“高校思政課教學質量年”。一場新中國思政課建設史上前所未有的“地毯式”大調研全面鋪開,200多位專家學者走進全國3000個原生態思政課堂,為思政課“體檢”。調研顯示,思政課教學狀況總體良好,學生對思政課及授課教師獲得感強、滿意度高。

“高教大計、本科為本,本科不牢、地動山搖。本科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是具有戰略地位的教育、是綱舉目張的教育。”2018年6月,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在四川大學舉行,教育部部長陳寶生的話擲地有聲。這是改革開放40年以來,教育部第一次召開全國會議專門研究部署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

科研貢獻力顯著提升,有力助推經濟社會發展

2018年7月,“一種廉價、高效的鈰基催化劑和醇催化劑的協同催化體系”重大科研成果,在《科學》雜志上在線發表。這為我國高效利用特有的稀土金屬資源提供了新路徑和前景。值得關注的是,該課題由上海科技大學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左智偉課題組獨立完成,4位作者平均年齡不到30歲。

高校社會服務貢獻能力能否引領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和孵化高成長創新型企業和行業轉型升級,能否成為國民經濟、區域經濟發展的源泉,不僅關系到高校社會服務貢獻能力的高低,更關系到高校貢獻國民經濟、為區域經濟“造血”能力的高低。

嫦娥飛天、航母下水、蛟龍入海……在這些國家重大項目的背后都有高校的身影,都與高校創造的科研成果密不可分。以中國高校科研創新為基礎的“中國制造”正在見証中國的崛起。近年來,在國家科技三大獎通用項目中,高校獲獎數佔全國總數70%以上,產出社科重大成果比例佔全國80%以上,專利申請數年均增長20%左右。

在科技創新方面,高校牽頭承擔了80%以上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一大批“973”“863”項目,依托高校建設的國家重點實驗室佔總數近60%。5年來,高校服務產業、企業和社會需求獲得的科研經費總額超過1791億元。6所高校研究機構入選首批國家高端智庫建設試點單位。

高校以全國9.4%的研發人員、7%的研發經費,發表了全國80%以上的SCI論文。高校科研經費總額達到6531億元,牽頭承擔80%以上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一大批“973”“863”等國家重大科研任務,高校服務企業社會需求獲得的科研經費總額超過1791億元,佔高校科研經費總量的27.4%。科技成果直接交易額超過130.9億元,發明專利授權量超過全國年發明專利授權總數的1/5。高校獲國家科技三大獎佔比穩定在2/3以上,產出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標志性成果。

高校智庫為國家重大政策制定提供決策參考。高校承擔各類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134萬多項,出版著作約11萬部,發表論文131萬篇,提交各類咨政報告4.3萬篇。大學生參加暑期“三下鄉”活動累計高達2000余萬人次,參加志願服務累計1000余萬人次。

教育國際合作不斷深化,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

2017年8月,廣東兩所新大學——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和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迎來了首批學生。兩所大學都是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中外合作大學,並且都是理工類的中外合作大學。這也標志著我國中外合作辦學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截至2016年底,我國與188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教育合作與交流關系,與46個重要國際組織開展教育合作,與47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學歷學位互認協議。中外合資辦學機構和項目達2480個。

我國高校改變教育輸入國的角色,積極向國外輸出教育,促進高等教育國際交流不斷深化,為世界文明作貢獻。

數據是最好的佐証:2017年,我國出國留學人數首次突破60萬,達60.84萬人,同比增長11.74%,持續保持世界最大留學生生源國地位。此外,2017年,共有來自204個國家和地區的48.92萬名留學生在我國高等院校學習,規模增速連續兩年保持在10%以上。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及國際影響力逐漸提升,教育國際化成為發展新趨勢。”4月份,北京大學120周年校慶海外慶典暨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英國校區啟動儀式在英國牛津郡舉行。該校區是北京大學的首個海外校區,也是中國高等學府第一次以獨資、獨立經營、獨立管理的形式走出國門開辦的海外校區。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教育國際合作不斷深化,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高等教育在合作角色上正在由參與者向主導者轉變﹔在交流方向上由“引進來”向“走出去”轉變﹔在合作范圍上由部分國家向所有國家轉變。

新思想引領新時代,新征程呼喚新作為。實踐表明,我國高等教育領域的改革和探索,取得了顯著成效,高等教育整體上達到世界中上水平,有效助推了我國從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轉變,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發揮了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徐倩 儲召生) 

(責編:劉黎(實習生)、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