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高等教育發展吹響奮進號角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教育系統推進“雙一流”建設工作紀實

2018年09月10日11:06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世界上不會有第二個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劍橋,但會有第一個北大、清華、浙大、復旦、南大等中國著名學府。我們要認真吸收世界上先進的辦學治學經驗,更要遵循教育規律,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

——習近平

今年7月,改革開放后哈佛大學聘任的第一位來自中國大陸的終身教授謝曉亮,正式全職回到母校北大任教,擔任北京大學李兆基講席教授。用謝曉亮自己的話說,“回歸的種子早已在我心中萌芽”。

2010年,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成立。在這裡,謝曉亮的北大團隊和北醫三院喬杰團隊、北大湯富酬團隊合作,利用MALBAC技術,幫助那些攜帶單基因遺傳疾病基因的父母通過試管嬰兒手段成功擁有了健康的后代。“沒想到,這項工作竟然讓我在北大圓了單分子科學造福社會的夢。”他如此感嘆。

從施一公、饒毅到謝曉亮,這些年來,一大批享譽世界的中國學者,陸續從海外回到中國任職,這是我國高等教育質量不斷提升的體現,也為國內大學向世界一流邁進奠定了堅實基礎。

作為黨中央、國務院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成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高等教育最重要的目標和任務之一。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

頂層設計,“雙一流”建設有方向

自誕生起,“雙一流”建設就備受關注。

2015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五次會議審議通過《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對新時期高等教育重點建設作出新部署,將“985工程”“211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特色重點學科建設”等重點建設項目,統一納入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要求以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為核心,推動一批高水平大學和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

2017年1月,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暫行)》,提出堅持以學科為基礎,支持建設一百個左右的學科,著力打造學科領域高峰。每五年一個建設周期,2016年開始新一輪建設。建設高校實行總量控制、開放競爭、動態調整。

歷經近兩年的醞釀、遴選、認定,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終於在2017年9月揭開了神秘面紗,方案設定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分為A、B兩類。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36所高校劃歸A類﹔B類高校6所,包括東北大學、鄭州大學、湖南大學、雲南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新疆大學。

2017年年底,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多所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向社會公布各自的“雙一流”建設方案。在清華大學官網上,這份22000余字的方案清晰展示了該校建設“雙一流”的路線圖:2020年進入世界一流大學行列、2030年邁入世界一流大學前列、2050年前后成為世界頂尖大學。

日前,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關於高等學校加快“雙一流”建設的指導意見》,對當前高校落實“雙一流”建設總體方案和實施辦法給出了具體指導,進一步明確要以堅持特色一流、堅持內涵發展、堅持改革驅動、堅持高校主體為根本原則。

多點開花,教育質量有保障

6月22日上午,四川大學,改革開放40年以來召開的第一次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舉行。“大學生的成長成才不是輕輕鬆鬆、玩玩游戲就能實現的。”“我們要在‘雙一流’建設中加強一流本科教育。學科一流並不代表專業一流。一流大學建設必須聚焦人才培養,建設一流本科教育﹔一流學科建設必須反哺人才培養,建設一流專業。”“應用型高校也要加強一流本科教育。”會上,教育部部長陳寶生語氣堅定。

高教大計,本科為本。本科不牢、地動山搖。沒有一流本科,何談一流人才,何談一流大學與一流學科建設?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岩直言:“本科生培養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著高等教育整體質量,也直接影響我國高層次人才培養質量的高低。”

一流的人才培養是“雙一流”建設的重要基礎和基本特征,隻有培養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成為世界一流大學。因此,一流本科宣言(成都宣言)水到渠成。宣言中提到,我們將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養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學的基礎地位、新時代教育發展的前沿地位,加快建設一流本科教育,為我國高等教育強基固本。

改變,正在發生。

課堂“變小”了。四川大學2016級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學生秦浩鈞說,小班化教學讓師生之間的距離更近了。“我是在數據結構課堂上認識了張衛華和左劼老師的。在和他們的交流中,我了解到很多課堂內外的知識,也正是在他們的指導下,我們的創業項目‘極市’無人超市從起初的一個想法變為了現實。”

2017年,高等教育領域出現了一個新的關鍵詞——新工科建設。從去年2月達成的“復旦共識”,到4月發布的“天大行動”,從5、6月在湖南工程學院(湘潭)和溫州大學提出“湘浙倡議”,到6月形成的“北京指南”,新工科建設,走入了越來越多高校的視野,為那些面臨轉型發展重任的地方高校提供了重要抓手。

此外,已走過10年的“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拔尖計劃)”將要升級。在前期探索的基礎上,教育部今年將實施“拔尖計劃”2.0版,強調要構建一個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拔尖人才培養體系。吳岩說:“拔尖計劃2.0版要從自然科學拓展到人文社會科學,是一個學科全覆蓋的計劃。這也意味著,我們不僅要培養科學家,還要培養思想家。”

落實推進,高校探索有妙招

頂層設計給方向,指導文件給辦法,而“雙一流”建設的最終成效,還在各高校扎實落實。從政策到實踐,從方法到舉措,全國高校正在努力尋找“雙一流”建設這項復雜工程的行動密碼。

“雙一流”建設,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此,中山大學堅持問題導向,強化學科建設與專業建設的一體兩面關系,全面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明確11項改革措施36項改革任務,出台本科教育教學改革三十條意見等。“得益於以上改革措施落地落實,我們的生均教育資源投入實現了倍增,本科與研究生的生源和教學質量都保持著持續提高的態勢。值得一提的是,從2017年開始,我們開始參照第一課堂制定第二課堂的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目前已經完成51個院系的第二課堂課程體系的梳理工作,這在很大程度上保証了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體系性和有效性。”中山大學校長羅俊強調。

“雙一流”建設,要強化內涵建設,打造一流學科高峰。復旦大學校長許寧生說:“學校通過重點建設27個‘雙一流’學科和構建融合創新的科研平台與育人平台,形成‘雙一流’學科建設的陣列式結構,增強了學科創新能力,形成五大學科門類整體發展新格局,並積極推動產生引領發展的新興學科。”

“雙一流”建設,要有堅實的師資保障。四川大學校長王建國介紹,學校將繼續實施好教師資格証+教學能力培訓合格証“雙証”上講台制度,把完善教學質量作為教師業績考核、評價重要指標的制度,並加大教學大獎、重獎優秀老師的政策力度,不斷強化“教師是第一身份,上好課是第一要務,關愛學生是第一責任”的意識,著力建設品德高尚、學術卓越、教學優秀的一流師資隊伍。(記者 晉浩天) 

(責編:劉黎(實習生)、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