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國家為人才發展提供沃土 海歸在社會各領域發揮作用

吳天琪
2018年08月25日08:4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原標題:國家為人才發展提供沃土 海歸在社會各領域發揮作用

海歸選擇回國發展的原因

近日,全球化智庫(CCG)與智聯招聘在“中國留學人員創新創業暨歐美同學會北京論壇”上聯合發布《2018年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就我國海歸的就業創業情況提供了調查數據。

為什麼選擇回國?

方便與家人、朋友團聚(67%),

國內經濟發展形勢好(40%),

國外的經濟、政治或社會環境不利於留學生發展(27%),

對中國文化和美食的眷戀(23%),

所學專業在國內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14%),

在國內具有良好的發展基礎(13%),

具有為國奉獻的意願(12%),

國內人才政策具有吸引力(12%)和國內擁有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9%),

——摘編自《2018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報告》

國內發展形勢穩中向好

成為留學歸國重要因素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出國留學人員規模和海歸規模雙雙持續擴大。現在,“90后”和“00后”正在成為留學的主力群體。

作為改革開放的重要指導方針,國家“支持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政策持續穩定地推動海歸人才的快速成長。

近年來,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國家高度重視高層次人才引進,為海歸就業創業提供平台。中國這片沃土,為海歸提供的未來發展機遇相對較多,在這裡海歸能學有所用,用有所得。這也是越來越多的留學生選擇學成歸國的原因。

據有關調查顯示,截至2018年初,我國有4298家“眾創空間”、3255家科技企業孵化器和400多家“企業加速器”,與19家國家自創區和156家國家高新區一起,形成了一個日趨完整的創業孵化生態鏈條。

調查中還發現,選擇“方便與家人、朋友團聚”的女性海歸(75%)多於男性海歸(58%)﹔而與女性海歸(35%)相比,則有更多男性海歸(47%)因“國內經濟發展形勢較好”回國。

在經濟發展形勢穩中向好、創業待遇優厚的前提下,海歸願意回來是順理成章的發展趨勢。

郝磊畢業於日本東京大學。提及選擇回國創業的原因,他說:“在日本多年,我對國外的創業環境還算了解。了解到國家給予我們這樣的初次創業者提供機會和可能,我覺得回國發展更有前景,能做出更好的成績。國家給我們的優惠政策還是挺多的,比如北京市留學人員創辦企業開辦費資助資金,海歸可申報獲得資金支持。另外,對於優秀留學人員也有落戶、購車等方面的福利政策。”

北京、上海、廣東是省市間海歸人才競爭的受益者,海歸群體遷入數量分別佔海歸群體總量的12%、8%和6%,海歸群體淨增幅分別為141%、278%和72%。

把未發生遷移的數據與發生遷移的數據進行對比發現,61%的海歸群體在回國后並未發生遷移,而是更多地回到自己的家鄉發展。

其他遷移的海歸人群中,有13%的海歸遷往北京,8%的海歸群體遷往上海,7%的海歸群體遷往廣東。

——摘編自《2018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報告》

選擇城市考慮要素多種多樣

北上廣成人才競爭受益方

近年來,各地針對海歸的引才政策頻出,海歸成人才大戰的爭奪對象,北上廣是首要目標城市。報告顯示,從海歸群體的現居住地來看,北京、上海、廣東是省市間海歸人才競爭中的贏家。

梁超凡(化名)曾就讀於美國愛荷華大學生物化學專業。他的老家在湖北,現在北京居住。他說:“來北京還是回家鄉,我曾經考慮過許久。我從事生物醫學領域,在北京我可以接觸科研領域較高的平台,有不少發展優勢。國家近年來更加重視科技和醫療,對於學術研究有許多優惠政策,科研經費支持也較高。在生活待遇方面,類似於住房補助、職稱評定等都有優惠政策。另外,我在國外做項目的時候認識了不少志同道合的伙伴,回國之后大多來北京發展了,我的人脈主要也在這裡。”

海歸群體在國內發展的優劣勢明顯,“語言及跨文化溝通能力強”是最大的優勢,佔73%,“具有國際視野”(59%),“生活適應能力強,更加獨立”(37%),“批判性思考能力強”(25%)、“更了解海外市場,容易在海外市場建立品牌或分銷渠道”(16%)、“更具創新能力”(16%)。

——摘編自《2018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報告》

跨文化溝通能力受重視

海歸大多可實現社會融入

在就業創業過程中,較高的外語及溝通能力為海歸帶來競爭力,利於海歸尋求更多發展機會。吳倩文畢業於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現從事英語教學工作。“我是英語專業出身,英語專業八級考試以及托福成績也都很好。國外全英語的生活和學術環境讓我感悟到,其實語言是有生命的,語言所承載的文化對語言學習也很重要,而這也是許多學生所忽視的地方。我了解了不同的英語口音,還學習了很多當地人的語言用法,在教學中我把這些知識傳授給學生,有助於他們理解語言本身。”

梁超凡也表示:“現在有許多國際交流的機會,需要參與者具備較高的英語溝通水平。經過這幾年海外留學的鍛煉,我的英語口語有了不小的進步,可以順暢地和外國人交流,也使我更容易獲得一些合作機會,並結識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國際化視野推動海歸在工作上的創新。王濤是首都師范大學地球空間信息科學與技術國際化示范學院副院長,曾在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工作。“在課堂上,我會結合國內外案例和具體應用場景進行教學。比如,請學生利用地理信息空間分析手段對北京、東京、新加坡、巴黎等城市的道路形態進行多指標數量對比,分析城市交通政策得失。我引導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技能的同時,重點關注技術的社會功能,並在國際視野中考察技術與社會的互動,這樣的教學方式收到了良好效果。”王濤說道。

相對來說,海歸更了解海外行業信息,這使其提高了自身競爭力。孫海瑤曾就讀於英國薩裡大學國際金融專業。“我曾在英國留學,就以英國為例說明。倫敦金融業發達,是傳統的金融中心,所以英國的金融教育水平在全球也排名靠前。”

孫海瑤更詳細地分析說:“首先,英國的許多大學教授都在知名金融機構任職,這使得他們在講課時更貼近實際,可以傳授更多前沿知識。其次,許多學校有關於面試及就職前的培訓,定期進行培訓指導及考核。留學期間所學到的知識和參與的培訓活動,使我對國際金融行業有了更多了解,這對我的擇業幫助很大。”

(圖表來源於“全球化智庫”網)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8年08月25日 第 10 版)

(責編:郝孟佳、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