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助學貸款,如何借得明明白白?

教育部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副主任馬建斌。
馬建斌最近特別忙,一個上午就接受了兩家中央媒體的專訪。“你們要是有尖銳的問題盡管提,隻要是大家關心的,我都願意談。”他是教育部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副主任。
走進馬建斌的辦公室,他遞給記者事先裝訂好的十頁A4紙的材料,這是根據記者擬寫的採訪提綱所做的書面回復。
雖然已年過五旬,他仍然精力充沛。在各路媒體的採訪中,對於學生資助政策的相關疑問,他解答起來總是樂此不疲。
申請助學貸款,先算一筆明明白白的經濟賬
貧困家庭子女考上大學后,申請國家助學貸款會不會增加一份沉重的家庭負擔?馬建斌的回答斬釘截鐵,“不會”。
他以今年新入學本科生為例,為大家算了一筆經濟賬。“本科生四年學習期間,每年可貸款上限為8000元。畢業后的36個月內,隻需每月償還約150元利息。此后,進入還本付息期,第一年每個月需償還的總額為400元﹔第二年起由於利息逐年遞減,每個月償還金額不到400元。”
凡事必作於細成於實。學生申請國家助學貸款,之所以不會給貧困家庭添負擔,是因為國家設計這項資助政策時做了四個方面的考量。
馬建斌介紹說,一是貸款總額是綜合考慮學生還款能力確定的,本專科生每年不超過8000元,研究生每年不超過1.2萬元。二是借款學生就讀期間個人不用承擔利息,而是由財政全額貼息。畢業后繼續攻讀學位期間,還可繼續享受財政全額貼息。三是還款期限長達十幾年,國家助學貸款的期限按照就讀年限加13年來確定。四是考慮到剛畢業時申請貸款者收入較低,設有36個月的還款寬限期,期間可隻還利息,暫緩償還本金。
識破打著善意的幌子謀財害命的手段
近年來,每一起不良“校園貸”引發的大學生輕生事件都牽動著全社會的神經。“不良‘校園貸’不是資助措施,而是謀財害命的詐騙陷阱。”馬建斌一針見血指出“校園貸”的本質是高息貸款,是打著善意的幌子行詐騙、敲詐之實。
他說,不良“校園貸”不是正規金融機構向在校學生發放的貸款產品,而是個別不良網絡借貸平台、企業、組織甚至是個人,專門面向在校大學生發放的臨時借款,往往採取虛假宣傳的方式和降低貸款門檻、隱瞞實際資費標准等手段,誘導學生過度消費。調查發現,“校園貸”往往是用於高消費或所謂的創業。
上大學期間,學子交學費、住宿費有困難可以申請助學貸款﹔生活費有困難可以申請國家助學金和勤工助學。“即使家裡不掏一分錢,國家也會保障貧困生順利入學、完成學業。”馬建斌強調,國家助學貸款是政府主導、財政貼息、有關金融機構經辦的,專門面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發放的貸款。
近年來,媒體每年還會報道數起電信詐騙事件。眼下,高校招生錄取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騙子也在千方百計大行騙術。馬建斌強調,無論是哪個單位或者個人為學生提供資助,都不應要求學生在電話中告知身份証號、銀行卡號、手機驗証碼等信息,更不會要求繳納任何費用或在ATM機和網上銀行進行操作。如有類似要求的,可以斷定基本上都是騙局。
馬建斌介紹說,在防范電信詐騙方面,公安部門總結出6個“一律和8個凡是”的防騙寶典,總結得很好,大家千萬要牢記。“6個一律”,即隻要一談到銀行卡,一律挂掉﹔隻要一談到中獎了,一律挂掉﹔隻要一談到“電話轉接公檢法”的,一律挂掉﹔所有短信,讓點擊鏈接的,一律刪掉﹔微信不認識的人發來的鏈接,一律不點﹔一提到“安全賬戶”的,一律是詐騙。“8個凡是”,即凡是自稱公檢法要求匯款的﹔凡是叫你匯款到“安全賬戶”的﹔凡是通知中獎,領獎要你先交錢的﹔凡是通知“家屬”出事要先匯款的﹔凡是在電話中索要銀行卡信息及驗証碼的﹔凡是讓你開通網銀接受檢查的﹔凡是自稱領導要求匯款的﹔凡是陌生網站要登記銀行卡信息的。
學生資助政策暖人心,幫助貧困家庭高質量脫貧
新的國家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實施已有十余年,談及這項政策實施的“初心”,馬建斌說,“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促進教育公平和社會公平,既是黨和政府面向社會作出的庄嚴承諾,也是全體學生資助工作者的“初心”。
十九大報告提出了“教育強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我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比例在20%左右,西部高一些,東部低一些。我們要幫助這些貧困家庭的子女,令他們能夠接受高等教育,提升科技文化素質,掌握一技之長,從而提高自我發展的能力,實現穩定脫貧、高質量脫貧。”馬建斌說。
“目前,我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比例較高,要通過資助工作解決這部分學生可能出現的輟學、失學問題,提高入學率和鞏固率。”馬建斌認為,做好學生資助工作也是加快教育現代化的重要基礎。
馬建斌說,新時代,做好學生資助工作是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迫切需要。而建設人力資源強國,提高全體國民的身體素質、科技文化素質、創新精神和能力則是前提,這些都與學生資助密切相關。“如果沒有國家學生資助政策,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就有可能因為吃不飽或吃不好而影響身體健康,也可能失去學校教育的機會而無法提升自身素養,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也就無從談起。”做好學生資助工作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在馬建斌看來,學生資助工作是一項有溫度,能夠溫暖人心的事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