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本網原創

人工智能與媒體創新融合發展

2018年07月28日14:37 | 來源:人民網-教育頻道
小字號

7月27日,首都大學生記者團37人來到位於合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一家致力於語音識別、人工智能技術研發的科企。通過參觀學習我們了解到,人工智能在媒體方面的運用前景十分廣闊,在媒體行業“採、編、播、管、存”的現有業務流程中就包含語音轉寫、語音合成等人工智能技術。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新聞媒體希望通過“武裝高科技的智能技術”來提高新聞發稿效率,提升新聞服務質量。早在2009年美國的職業棒球大聯盟季后賽上,一款名為StatsMonkey的人工軟件就率先完成一篇機器稿件。近年來,我國媒體也陸續開始使用人工智能技術進行新聞寫作,國內的騰訊公司、新華社相繼推出了新聞寫作機器人,並直接應用於新聞寫作實踐,這很大程度上加快了出稿速度,減少了記者工作量。

存在缺陷:人工智能並不“萬能”

2017年8月8日21時19分,四川九寨溝縣發生7.0級地震。21時37分15秒,中國地震台網機器人自動編寫稿件,僅用25秒出稿,全稿共540字並配發了4張圖片。

人工智能在實現寫作之前,需要輸入大量某特定類型的文章數據,進行機器學習訓練。隻有數據並不是好故事,目前,人工智能技術隻能生成風格類似的文本,比如財經新聞、體育新聞等內容。美聯社也公開承認,隨著大量財報類新聞由機器人撰寫,新聞的質量會有所下降。

對於那些風格具有創新要求、情感描述豐富的文章,人工智能則無能為力。不同媒體對稿子的要求有差別,人工智能量產的稿件也不能滿足所有媒體的實質追求。

“人工智能能適應機械性工作,卻不能進行‘創造’,人工智能目前不能做到取代新聞記者”。該企業的一名管理人員談到,以人工智能為基石,實現人機耦合,提升傳播效率,才是媒體面向未來前瞻而務實的發展方式。

共同進步:人機協作達成“雙贏”

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語音轉寫、語音合成等技術已經可以應用在實際的新聞採編工作中,協助人們處理一些繁瑣、重復的勞動。將人工智能作為人的助手,一方面能真正提升傳播效率,保証內容的質量﹔另一方面,也是人工智能學習和發展的一個過程。

“人工智能運用到一線,會緩解記者很大的壓力,節約很多時間”。上海電視台記者俞金旻談到,人機協作一直深受媒體關注,希望它發展得越來越好。

在新技術浪潮的影響下,人工智能已受到越來越多媒體的推崇與採納,算法推薦、語音機器人等人工智能技術被日益頻繁地應用於新聞傳播領域。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裡,人工智能與新聞業的結合更多地將是交互式的結合,專業化與智能化並重。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科技實力不斷提升,人工智能成為發展科技的一個關鍵詞。未來,人工智能不僅將成為社會的基礎設施,還會在我國傳統行業轉型升級中發揮巨大作用,人工智能創新成果的轉化應用將逐步加快,從而改變人們的生活。(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梁家偉)

(責編:時寶韞(實習生)、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