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楊紀明:我在萊斯特郡感受異國文化

李曉奇
2018年07月26日08:3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原標題:我在萊斯特郡感受異國文化

楊紀明在英國求學的這段時間裡,他更理解了文化差異和文化多元性。面對不同文化,他也會以更包容的心態看待,並在融入文化的過程中找到契合點,以適應不同文化。圖為他在英國復活節假期間,在塞納河畔游船上所攝。

楊紀明,正在英國萊斯特大學攻讀碩士學位。從初到英國的不適應到現在享受每天的充實生活,他在近一年的時間裡親身體驗了英國文化。在感受文化差異的同時,他也提高了自己的生活獨立性,開拓了視野。

逐漸適應作息和飲食

楊紀明隻身來到英國,首先遇到的問題就是時差導致的不適應。“我原本打算在飛機上睡一覺,借此調節一下生物鐘,但是因為出國經驗不多,所以沒能調節成功。”在將近一周的時間裡,楊紀明白天犯困,晚上睡不著。他說:“我每天白天都是硬撐著不睡覺熬過來的。”這算是他初到英國的“小插曲”。

除時差問題外,楊紀明還說:“在中國人的養生觀念中,午飯要吃好,但在英國午餐吃得很隨意,絕大多數人的午餐就是一個三明治而已。而且,學校也沒有午休時間,課程排得很滿,基本上剛吃完午餐就接著上課了。”

談及一日三餐,楊紀明說:“我不太適應這裡的飲食。國內做飯注重調味,講究色香味俱全。但是英國人做飯不放鹽,不注重調味。而且做飯步驟很簡單,要麼煎或炸一下,要麼生吃。所以,味道自然沒有那麼可口。”楊紀明開始自己試著做一些中餐,對他來說,飲食方面的不習慣比較容易解決。現在,楊紀明偶爾也會品嘗一下當地菜,也開始漸漸接受“清淡”的英國飲食了。

發現溝通交流的不同

“剛來到英國,我發現自己聽不懂英國人說話。”楊紀明這樣說,“這可能是大多數學子來到講英語的國家都會遇到的問題吧。一方面,日常交流用的口語不注重語法,還會帶有俚語和俗語,所以很難聽懂﹔另一方面,課本也是有局限性的,平時交流用的口語跟課本上學的還是有差距的。比如,在課本上學的簡單日常對話中,別人問‘你好嗎’,我們應該說‘我很好’,然后再加一句‘你怎麼樣’。但在現實生活中,你隻需要回答‘我很好’就可以了。如果反問別人,對方就會覺得很尷尬。”

在日常溝通中,楊紀明還發現,英國人時常把“對不起”挂在嘴邊。“比如走路快撞到別人時,他們會說‘對不起’﹔在支付時拿出了過於零散或者過於大額的鈔票時,他們也會說‘對不起’……感覺人與人之間客氣而友好。我很喜歡這種氛圍。”

楊紀明也提到,英國人很注重個人隱私的保護。“除非關系很親密,一般聯系都是靠發郵件。之前我們想邀請老師參加我們的聚餐,就向老師詢問電話號碼。但老師告訴我們,更合禮儀的方式是發郵件問詢。所以在之后與別人交流時,我也更注意尊重其隱私。”

體驗獨特的交通

楊紀明提到,英國的出行方式與國內有差別。“這裡的自行車賣得很貴,所以騎車的人很少。出行一般都是步行或者開私家車。火車也是這裡比較常用的交通方式,但火車的速度比較慢。一般情況下,我出行就是步行或者打車。在去其他地方旅游時,我會選擇乘坐火車。”

“另外,英國都是靠左行,這一點我用了很長時間去適應。每次在路上,我都會盡量慢行、過馬路時前后多看兩眼。但是英國的交通秩序很好,馬路上幾乎沒有搶道、加塞的現象﹔司機也會禮讓行人。”

楊紀明利用休閑時間去過英國的不少地方。他說:“去了英國的多個地方后,我認為英國在建筑方面有兩個代表,一個是博物館,另一個是城堡。英國幾乎每個城市都有免費開放的博物館,以展示當地濃厚的歷史文化。此外,英國有很多城堡,其中有的已成為旅游景點,還有的城堡裡仍住著貴族的后代,或已轉手賣給他人了。”

(本版照片均由受採訪者提供)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8年07月26日 第 09 版)

(責編:郝孟佳、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