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杭州從供給側改革入手推動新名校集團化辦學

名校跨域突破 教育“時差”歸零

2018年07月25日09:16 | 來源:中國教育報
小字號

杭州第二中學特級教師張永久為聯盟校桐廬中學創新實驗班的學生授課

名校集團化,曾經是杭州教育的一張名片。

早在2004年,為擴大優質教育資源共享面,杭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在全市實施名校集團化辦學戰略。到2017年底,全市教育集團從2004年的28個發展到356個,成員單位1333個,主城區中小學名校集團化覆蓋面達82.3%,幼兒園覆蓋面達74.3%。

但隨著新老城區融合以及下轄縣市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在家長們眼中,杭州的教育有了“時差”感。這一“時差”,指的是杭州新老城區學校之間,城區與下轄桐廬、建德、淳安之間,在教育質量、優質教育資源上的對比落差。如何進一步縮小新老城區以及城鄉之間的教育“時差”,成為杭州教育的必答題。

怎麼辦?近兩年,杭州市從推動優質資源供給側改革入手,開啟新一輪名校集團化改革:從縣域均衡走向市域均衡。跨域突破、縣域盤活、師資融通、技術帶動,杭州市教育局把這一輪改革稱為新名校集團化。

名校出市入縣

浙江省桐廬中學副校長何國民依稀記得3年前招考季時內心的焦灼。隨著高考成績和高校錄取分數線的發布,市內高中成績單像鏡子一樣,照出了縣中的頹勢。桐廬中學雖上本率不低,卻遲遲難有質的突破。“家長用腳投票”,好學生漸漸流失到杭州市內或周邊區市。

“稍有經濟能力的家長,都會選擇送孩子跨區域上學。”杭州第二中學副校長邵江良將之歸結為城市的虹吸效應,但周邊區縣涌來的教育需求對城區學校承載量的沖擊也讓他很無奈。“為滿足新城區居民對好學校、好教育的需求,杭二中將原先的12個班擴至13個班,但還是無法滿足全部的需求。”

與此同時,桐廬、建德、淳安等杭州下轄縣(市)學校的遭遇,卻與城區學校形成“冰火兩重天”的對局。“調研時發現,縣中的生源質量下降,教師流失情況嚴重。”杭州市教育局政策法規處處長章潘彪分析,直接原因是城市化進程加快,但更深層次的原因,是縣中進入了發展的瓶頸期。尤其是在浙江新高考強調綜合素質評價的當下,縣中在學生創新能力培養需求方面缺口較大。“沒有好高中,好學生在小升初、初升高階段就會流失。”

對此,杭州市教育局局長沈建平的構思是,以縣中為點進行名校集團化模式創新,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城鄉流動。“地方上的高中帶起來了,改革的效應就會傳遞到初中和小學,從而推動杭州教育的一體化。”

為盤活縣域教育資源,杭州市教育局鼓勵市屬高中名校出市入縣,在建德、桐廬、淳安三縣(市),與縣(市)高中組建緊密型教育集團,推動城區優質高中教育資源向縣(市)延伸。

2015年下半年,桐廬中學正式加盟杭州第二中學教育集團,桐廬縣分水高級中學與杭州市長河高級中學簽約合作辦學。市屬高中名校與縣(市)高中在合作辦班(設立桐廬中學“創新班”、分水高中“勵志班”)、師資建設(名師工作站)、管理交流(進入領導班子參與管理)、競賽和備考指導(競賽教練專業指導)等方面深度互動。隨后,杭州第十四中學與淳安中學、浙江大學附屬中學與淳安第二中學、學軍中學與建德嚴州中學也相繼結連理。目前,杭州市跨區域跨層級市域普通中小學名校集團已有22個。

“如果沒有與杭二中的跨區聯姻,流失的情況還會愈演愈烈。”何國民慶幸,通過與杭二中的結盟,桐廬中學度過了低谷期,“優秀學生和教師都能留下來了”。而桐廬的故事,也成為杭州市政府主導的新名校集團化辦學戰略的一個注腳。

由此,杭州市名校集團化辦學打破了縣域界限,開展城鄉互動,杭州教育啟動了由縣域均衡向市域均衡轉型的新名校集團化戰略。

教師跨層轉編

“市內名校與縣中的結盟,不同於原先較為鬆散的集團化辦學形態,而是兩校間建立起緊密型教育共同體。”邵江良介紹,2015年杭二中與桐廬中學訂立合作辦學協議后,針對桐廬中學的師資短板,2016年即選派學校特級教師張永久、物理教研組長胡亦民、數學競賽指導教師李鴿到桐廬中學任教。目前,兩校已經合作招收了三屆創新實驗班學生,實施個性化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顯著提升。

“輸出名師,能更好發揮鲇魚效應,促進教師交流,帶動桐廬中學教師隊伍的發展。”不僅如此,何國民還發現,杭二中名師資源的持續投入,也給家長們吃了“定心丸”,願意讓孩子留在桐廬讀書,桐廬中學辦學進入良性循環。

而這一切,都離不開杭州市教育局與桐廬縣政府的一個大膽嘗試:創新教師編制管理模式,實現教師編制跨層級劃轉。

“根據以往城鄉互助辦學經驗,師資是最棘手的問題。”杭州市教育局工委委員、巡視員熊群峰說,隨著杭州名校集團化辦學戰略的深化與發展,出現了牽頭學校人員編制緊張,支教和本校工作難以兼顧的問題。“輸出教師的編制在本校,本校師資緊張,想要招人卻苦於沒有編制。”

如果不從根本上解決編制問題,合作辦學將變成“空中樓閣”,實效就會大打折扣,這也是集團化辦學長期無法突破的“天花板”。而桐廬縣委書記毛溪浩與杭州市教育局的一次協商,則為“天花板”的打開提供契機。

“我們開始在桐廬進行編制劃轉試點,讓固化的編制系統流動起來。”章潘彪回憶,經過商定,桐廬縣騰出一定的事業編名額,劃轉至杭州市本級,專項用於兩地間的合作辦學、師資互派。

為讓更多教師跨城鄉流動起來,杭州市教育局、市編委辦牽頭協調桐廬、建德、淳安三地教育、編辦、財政等部門,從當地教師編制中分別一次性劃轉27、15、18名事業編制至杭州市本級。選派到受援學校工作的教師,在受援學校工作時間不少於一學年。若雙方合作終止,則跨層級編制調整停止執行,相關事業編制從市本級重新劃回原地。劃轉編制導致的超編問題,在市教育局直屬學校內部逐年消化。

“劃編后,名校輸出教師的工資待遇還會保留本校待遇,而且當地政府也設立專項資金,解決交通、住房、激勵等問題。”熊群峰補充,“市教育局也會在教師職稱評定上予以傾斜來激勵名校集團化辦學牽頭校,並在財政上安排發展專項經費。”

據杭州市編制跨層級劃轉協議,名校集團化辦學的牽頭校可以統籌使用劃轉的編制。“學校可以用這些編制招錄新教師,緩解本校運轉壓力,也可以根據結盟學校的需求,代招、代培新教師,為合作辦學儲蓄師資力量。”邵江良說,名校能吸引優質師資,在培優教師方面也相對成熟,能更好地服務於集團化辦學。

在何國民看來,正因為有這項政策的支持,市屬名校願意持續性派出精兵強將,所以合作辦學才達到原來短時間、臨時性的教師交流所不能達到的實質性效果。

師培觸網互聯

隨著杭州名校集團化辦學戰略的進一步深化,師資融通的作用愈加凸顯。杭州市教育局發現,教師跨層級轉編,雖攪動縣域教師隊伍建設“一池春水”,但市內名校與縣中點對點的合作辦學,在城鄉教師交流的覆蓋率上還不達標。“還沒有完全發揮名校集團化辦學的最大潛力。”熊群峰說。

於是,在合作辦學基礎上,杭州市教育局設立教師流動專項資金,市級“名師鄉村工作室”經市教育局年度評估合格后,由市財政給予每個工作室3萬元的工作經費補助﹔特級教師所在學校可每年安排不少於4萬元的工作經費,支持特級教師下鄉開展教育教學課題研究、青年教師培養培訓等幫扶工作。

但這樣點對面式的教師培訓,名師、受訓教師在正常教學工作之外,還需拿出固定時間培訓學習,且培訓無法常態化。有什麼方法可以在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的同時,又能使教師培訓學習的時間更加靈活?

“互聯網+”的浪潮倏忽而至,“網上的名校集團化”成為杭州名校集團化辦學的新熱詞。杭州市教育局鼓勵名校集團化辦學的核心校,借助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先進技術搭建網絡平台,通過互聯網技術實現優質教師資源、課程資源的共享。集團內學校教師在名師工作室之外,還可以借助網絡平台在線學習,與名校優質教育資源零距離,時間和空間上也更加自由。

作為杭州名校集團化辦學的核心校,學軍中學的“網上學校”一直很忙。在校長陳萍看來,“網上學校”甚至比線下還忙。由於在線學習和培訓不佔用教師上課時間,而且學習內容更豐富,學習方式更便捷,集團內學校的教師可利用晚上、雙休、寒暑假學習,教師在線率很高,資源得到充分利用。

這一做法,被杭州市教育局形象地稱為“教師走網”。與傳統的名師坐鎮工作室模式相比,“教師走網”更顯彈性。“打破了教師流動與人事關系和工作崗位的相互依附關系,人財物的制約不再是優質教育資源共享的攔路虎。”章潘彪贊道。

通過信息化手段,杭州進一步推動優質教育資源覆蓋城鄉,讓更多教師和學生享用到優質教育資源。杭州市教育局投入1400萬元,推進以名師公開課、網上名師工作室、一師一優課、微課學習在線點播系統等為代表的教育視頻公共服務平台建設。比如,到2017年,杭州市全面實現從小學到高中全學段各學科名師公開課微課學習網上點播服務,建成100個精品名師網上工作室等。

“教育現代化離不開教育信息化。”熊群峰說,名校集團化辦學的新路徑和新空間就在信息化、智慧化。“名校集團化戰略繼續發展,將會進一步通過技術帶動,實現優質教育資源供給的精准化、差異化、個性化”。(記者 李萍 儲召生 蔣亦豐)

(責編:姜虹羽(實習生)、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