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統編教材中的英雄人物之四——大刀將軍趙登禹

2018年07月17日11:34 | 來源:人民網-教育頻道
小字號

“曉月盧溝,怎忘當年,戰火曳空!永定河邊,南苑巷內,多少男兒浴血中。”7月7日,全民族抗戰爆發81周年首都各界群眾紀念活動在盧溝橋橋頭舉辦,緬懷抗戰中的英雄先烈。

和平年代,關於英雄的記憶不因時空變換而被淡忘,那些動人的故事靜靜沉澱到了生活的各個角落。統編道德與法治教材二年級上冊中有一幅插畫,兩個孩子指著街邊的路牌說:“這條路的名字是有來歷的……”

這條路就是“趙登禹路”。它位於北京市西城區中北部,原名北河沿大街,抗戰勝利后,為紀念抗日愛國將領趙登禹而改名為趙登禹路,解放后繼續沿用,直至今天。

“大刀向鬼子們頭上砍去!……”一首戰歌將八十年前一段英勇動人的故事傳唱至今。透過雄壯的歌聲,我們似乎看見將士們躍上殘破的城牆,長城之外已是日寇遍野,戰機轟鳴,炮聲震天。為首的將軍緩緩抽出背負的大刀,寒光閃動,刃上缺口密布,刀柄紅纓招展……

統編歷史和道德與法治教材分別詳細介紹了這位揮舞大刀的抗日名將:趙登禹。

趙登禹是山東菏澤人,抗日戰爭時期任第二十九軍中將師長。“九一八”事變后,日軍一路南下,搶佔長城重要關隘喜峰口。趙登禹在長城抗戰中率部與敵軍展開肉搏戰,用大刀砍出了中國軍隊的威風,砍出了中華民族的骨氣。“盧溝橋事變”后,在鎮守北平南苑的戰役中,趙登禹動員部下說:“軍人抗戰有死無生,盧溝橋就是我們的墳墓!”戰斗中,他身先士卒,沖入敵陣,揮舞大刀砍殺日軍。最終身負重傷,壯烈犧牲,年僅39歲。臨終時他說:“軍人戰死沙場原是本分,沒有什麼可悲傷的。”

抗戰勝利后,人們將趙登禹的忠骸遷葬於盧溝橋畔,讓他永遠守望著北京的大門。1952年6月,毛澤東主席親自為趙登禹家屬簽發了第80號烈屬証書,稱贊趙登禹等抗日英雄“給了全中國人民以崇高偉大的模范”。

抗日戰爭是人類歷史上罕見的抵御外來侵略、保家衛國的戰爭。一大批優秀的抗日將士投身抗戰,用生命和熱血展現了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斗志,最終匯成全民抗戰的洪流。

街頭的路標不會忘記,盧溝橋上的彈痕不會忘記,每一個名字的背后都有一段英勇悲壯的故事,每一個故事都是一首蕩氣回腸的愛國之歌。

(責編:趙清(實習生)、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