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非遺傳承,從娃娃抓起

2018年07月12日10:21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非遺傳承,從娃娃抓起

【教改透視】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文化自信源於文化認同,文化認同源於對民族文化的深厚情感,作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非遺對傳遞民族文化、凝聚民族認同、重塑民族精神、增強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義。

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明確提出非遺傳承和傳統文化傳承要全方位、全學段、全過程融入從幼兒園到大學直至繼續教育,並要“以幼兒園、小學、中學教材為重點,構建中華文化課程和教材體系”。可見,如何讓非遺走進幼兒園,實現與幼兒園教育的有效融合,既緊迫又重要。

給孩子種下文化傳承的種子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並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可以說,非遺濃縮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其豐富性、生動性與多樣性既展現了中華文化的絢麗多姿,又在推動著中華文化的現代轉化與創新。

就非遺教育進入幼兒園來說,它至少具有三大價值:一是有助於增進兒童的文化認同和文化理解,培養幼兒對祖國傳統文化的深厚情感,促進中華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幼兒具有文化認同的可能,並通過生活化表達和游戲化表達體現出來。非遺源自人們的日常生活和日常需要,作為日常經驗的特殊表達方式,它凝聚了國人的智慧,因此,非遺能夠通過其特有的形式來增強幼兒的文化認同和文化理解。二是有助於培養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一代新人。基礎教育是立德樹人的事業,要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書育人全過程,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引導兒童自尊自信自立自強。非遺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它雖是歷史的表達,但卻不是對過往的迷戀,而是民族文化基因的當代活化。因此,通過非遺入園,能夠培養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一代新人。三是有助於深化幼兒園教育改革,全面提升辦園質量。當代中國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如何創新學前教育發展模式,提高學前教育質量成為當前學前教育改革面臨的重大課題。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多通過口傳心授傳承,表現形式大多是技藝、儀式,或是表演、傳說、習俗等等,通過非遺入園,能夠深化幼兒園課程改革,為幼兒創造多元體驗,豐富幼兒日常經驗,全面提升學前教育質量。

讓孩子體會傳統文化的美

非遺種類繁多,涉及的行業領域五花八門,既包括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也包括傳統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既有傳統技藝、醫藥和歷法,也有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以及傳統體育和游藝等。因此,要推動非遺入園,必須要考慮“什麼入”“入什麼”“入到哪兒”等問題,這就涉及非遺入園的內容取舍及其選擇原則。

對於非遺入園的內容,應考慮以下原則:一是教育適應性原則。面對非遺的諸多類型,首先要考慮其是否適合於幼兒園教育的特性,如果適合就可以考慮入園,但也有許多並不切合幼兒園實際,這些就需要摒棄,如一些雜技與競技類技藝,包括頂碗、走鋼絲、柔術(軟功)、車技等靠自己身體技巧完成的一系列高難動作的表演性技藝,就不太適合幼兒園的教育教學。二是幼兒可接受性原則。在選擇非遺內容時,應考慮幼兒的興趣與可接受性,這是非遺入園是否有效的重要前提和基礎。幼兒有其自身的認知特點與規律,引進非遺項目,必須考慮到非遺課程的階段性、連續性和發展性,並經過充分論証,使其真正能夠促進幼兒的持續發展,以避免一哄而上、一上就死和傳承表面化、知識零散化的狀況。三是資源可及性原則。非遺大多具有地域性、非廣泛性和非普遍性的特點,所以在入園時應堅持文化適應理念,結合時代要求,考慮地域條件,特別是當地資源的支持性和是否具有相關素養的師資等,理性選擇和組織適宜項目,為幼兒提供有益的文化經驗和非遺體驗。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確立了我國學生的六大核心素養,其中“人文底蘊”居於首位。之所以提倡非遺入園,就是因為非遺對涵養人文底蘊具有獨特功能。為此,幼兒園可以依據上述原則,結合非遺項目的代表性,重點關注民族共性文化和民族地域文化,並在其中進行甄選。對於民族共性非遺項目,可選京劇、太極拳、中醫藥、空竹、節日民俗等﹔對於民族地域非遺項目,則應根據地域文化進行取舍,如濰坊的風箏、天津的泥人、海南的黎錦、淄博的孟姜女傳說、重慶的川江號子等。在甄選完非遺項目后,還應進行課程轉化和教材開發,進一步構建非遺園本課程體系,形成非遺課程的階段化和序列化,打造非遺課程的生態群落,持續滋養潤澤幼兒的心靈,為其文化啟蒙和文化認同奠定基礎。與此同時,應列出清單,建立資源庫,以便在使用過程中進行動態調整與完善。

為孩子打開傳統文化的天地

非遺入園已有不少嘗試,但還顯得較為零散和膚淺。應該指出,非遺入園是系統工程,既需要頂層的政策設計,也需要園所的自覺實踐,唯有各個方面的通力合作,才能實現非遺入園的實效和長效。

在推動非遺入園的路徑上,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加強政策頂層設計。作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方式,非遺入園已經受到中央的高度重視,但要真正把其落在實處,還需要各級地方教育行政部門積極制定非遺入校入園的地方性政策和相關措施,以進一步明確非遺入校入園的目的、宗旨、原則、內容、形式,非遺入校入園中不同主體的責任、權利和義務,非遺入校入園的法律保護和糾紛處理,非遺傳承中的知識產權保護等。二是構建非遺入園協同機制。非遺入園涉及諸多利益相關者,包括非遺管理部門、非遺傳承單位、非遺傳承人、社區、家庭、學校、民政等相關部門,要保証非遺順利入園,就要調動各利益相關者的積極性,破解相關的體制機制障礙,使其攜起手來,通過共建平台、協同促進,達成入園共識,建立非遺傳承長效機制,共推非遺入園大計。三是加強園所自身建設。非遺入園對幼兒園的園所建設提出了較高要求,要保証非遺順利入園,就需要提升教師非遺素養、創設園所非遺環境、研發非遺相關課程、編寫非遺系列教材、開展非遺游戲活動、建設非遺網絡平台、打造“互聯網+”非遺傳承體驗區、涵養非遺園所文化、培育師幼非遺合作共同體等。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這樣描寫童年經驗的重要性,他說,今天的幼兒將成為什麼樣的人,起決定作用的是他們如何度過童年,童年時代由誰攜手領路,周圍世界中哪些東西進入了他的頭腦和心靈。“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今天,我們推進非遺入園,就是為了讓祖國優秀的非遺文化及其基因在幼兒心中扎根發芽,從而增進下一代的文化情感、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最終實現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代代相傳。

(作者:常瑞芳,系濟南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副教授﹔南鋼,系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發展研究》副編審。本文系山東省社科規劃項目成果之一,項目編號15CWHJ04)

(責編:郝孟佳、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