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新時代·新青年”:回到教育的母題

蘇尚鋒
2018年07月12日09:33 | 來源:人民網-教育頻道
小字號

在中國,高考一直牽引著幾乎全社會的目光。人們對它投入的關切與期盼,不僅僅因為它決定著每年近千萬考生的未來入學狀況,決定著每年近千萬家庭對未來的預想與構建,主要是因為它還是對基礎教育人才培養狀況的一次全面檢閱,是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剛剛踏入成人門檻的青年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所需要的人才規格之間的一次洽接和對話。由於畢竟高考各科目內容所涉專業程度較高,已經難以成為勞動分工細密的社會各階層所共同討論的話題,因此,全社會便將其對高考高招工作的全部熱情傾注於高考語文作文試題之上,一次次將它烘烤成最熱的焦點。

但實際上,作文試題也只是高考語文試卷中的一部分。作為一項語文綜合性能力檢測試題,高考作文既是對學生審題理解能力、文體結構把握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書寫能力的一次全面評測,而且還將檢測一名學生透過現象深入本質、分析、歸納、推理、想象等思維能力、對生活實踐的參與能力、對社會文化的建設能力以及在思想觀點、語言構思上的個性化的創造能力。試題命制就是設計一個誘導因素。好的題目可以激發所有學生的臨場興奮點,調動所有學生的生活積累與語言文化積累,充分展示他們的思想水平、價值觀念、發展素養與語言文字的組織表達能力。某種意義上說,社會對高考語文試題的關注,也是對尋找這一有效誘導因素的共同興趣,是對試題有效性、公平性、價值性以及它與社會生活關聯性的共同檢視。

可以講,歷年的高考作文題都必須經受這四個指標的檢視。有效性可以分為兩個層面:作為評測技術的有效性與對語文綜合能力豐富內涵起調動作用的有效性。第一層有效性是命題制作科學化的要求,第二層有效性是實現語文教育課程目標與價值定位的要求。公平性是高考作為全民性人才篩選機制的基本要求。與社會生活關聯性是語文教育的重要特征,是語言文字之與社會生活的符應關系、相互建構關系的體現。價值性實際上是一切教育活動的根本屬性,是人的社會化與文化化的要旨所在,當然也是高考的價值導向功能的體現。

2018年高考北京卷語文作文試題是:“今天,眾多2000年出生的同學走進高考考場。18年過去了,我們的祖國在不斷發展,大家也成長為青年。請以《新時代·新青年——在祖國的發展中成長》為題,寫一篇議論文。”試題先從一個俯視的機位角度切入,呈現出一幕剛剛發生在所有考生身上的動態畫面﹔隨即進行視角換位,以考生自我反思的心理出發,將考生自我的成長置於祖國近二十年來發展的背景之中,陳述00后嶄新世代成長的歷程。其間喚醒無數成長的記憶片斷,油生無盡的感喟與欣喜。正是在這種被渲染營造出來的情境中,順勢提出明確的命題作文以及體裁、字數上的要求。

從公平的角度講,這是讓每一位考生對自己身上或身邊所發生事情的發表認識與觀點,每一位學生都具有完全相等的話語機會與言說權利。無論面對今天,還是面對“過去”的“18年”,高爾基說過:時間是最公平合理的,它從不多給誰一分。對青春而言,每一位學生成長的時間都同樣彌足珍貴。從與祖國前進的節拍同步的角度講,每一位學生成長的時間都同樣意義非凡。祖國的發展與進步有目共睹,也是每位考生的親身經歷。置身於我國社會全面進步的偉大事業之中,反觀一個青年群體的時代責任,在這一點上,每一位學生都有屬於自己的獨特感受與思想火花。

從與社會生活的關聯角度講,語文原本源於生活,廣袤的社會生活是一切寫作素材和觀點的源泉。正如題干內容所示,今年這一批考生正代表著一個特殊的一代。從全國人口數據狀況看,自1990年起,全國新生嬰兒數目下降趨勢一直持續到2000年前后,這一批2000年出生的千禧寶寶剛好是迎接新世紀來臨的一次人口小高峰。伴隨著世人的祝福與改革的高歌猛進,這一群當年的千禧寶寶踏入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新時代,並成為新時代中的最新的青年群體。這正是“新時代·新青年”的題中之義,也是這一群考生們所面對並身處其中的社會生活的最大真實。

然而,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也更加不會有完全雷同的一代人。時代的浪潮總是包羅萬象,每一名學子成長過程中的特定語境會為他們提供各不相同的實踐軌跡與生活感悟。其實,即使這些不同的實踐軌跡與生活感悟的全部集成,實際上也無法窮盡這個偉大時代的全部內涵,但是,它卻為每一位新青年書寫時代、書寫成長、書寫青年自身的際遇與擔當提供了縱橫捭闔、騰挪跌宕的宏闊空間。

當然,每一代人實際上都會存在著每一代人難以跨越的桎梏或束縛。身處時代洪流之中的人往往很難窺知時代的奧秘,甚至也無法真正地認識時代的全部。這就需要借助偉人的思想、他者的力量、先輩的智慧、群體的互動,而這些如果不是潛伏在文化知識的學習之中,不是伴隨著以文化知識為媒介的學習而來,便是通過以文化知識作為基礎的社會實踐的結果。正是通過學習與實踐,新一代的青年可以窺知另一代人的隱忍與堅強,窺知蘊藏於不同代際間的承繼與秉守,窺知時代的風起於青蘋之末、月涌於大江之上,窺知人類共同體的曙光乍現與一代人的重任在肩。

可見,“新時代”既給予“新青年”感受時代、觸摸時代、享有時代的大好機遇,也考驗著“新青年”們認識時代、理解時代、投身時代的深度與廣度。應該說,每一名學生感知時代的路徑與方法會存在差異,這樣,他們評議時代、激揚文字的視角與觸點便會有更多的可能性。有人譏貶“用管窺天,用錐指地”,不亦小乎?可是錢鐘書卻偏偏將自己畢生心血取名“管錐篇”以窺學術的天地。可見,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宏觀與微觀的交互參看,自然會生發出各種時代話鋒、見解與論斷。這些都會直接轉化為每一名考生的語流與語速,呈現為層次不一、境界各異的高考作文,從而有利於對交出作文的青年學生作出有效的區分。這便是高考作文題理所應具的有效性。

有效性的背后當然不僅僅是為了讓考生在考場上發揮出正常的、真實的水平,也不僅僅是為了在考生作文之間更好地控制其難度、反映其合理的區分度,還應該包括價值傳遞、價值培育、價值弘揚的有效性。作文題的價值導向是語文課程人文屬性的直接體現,也是教育改革目標與使命的公開展示,更是激發廣大青年文化特質與稟賦、豐富當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的一次生動實踐。

時代是思想之母,時代也是教育之母,是催生教育思想、倡導教育改革、鼓勵教育創新的根源。青年是時代的驕子,青年是時代的追夢者,也是時代的圓夢人。廣大青年要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生力軍,肩負起國家和民族的希望。而教育則是國之重器,是培育年輕一代投身偉大事業的鑄魂工程。“國勢之強由於人,人材之成出於學。”培育“新青年”,建設“新時代”,理當是教育工作的光榮使命。曾有一種說法,教育即社會母性,是社會為年輕一代提供的一種特殊滋養。“新時代•新青年”,兩個強烈渲染“新”的語匯,所宣示的正是對教育母題的自覺回歸。

既然是一個思考時代的教育母題,作文原本就應該回應時代的訴求,反映時代的氣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中說:“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這裡的“時”與“事”,不正是滋養並引領廣大青年成人、成才的“時代”與“事業”嗎?其實,高考所命的題目,只是一條引線﹔它希望引爆的是青年成長過程中所留下的時代烙印和特征,所傾聽到的時代脈搏和鼓點,所體驗到的時代主題和精神。這些行走、聆聽和體驗中的收獲與呈現,反映出來的必是一名學生的文化基礎、社會參與和自主發展的綜合表現,是一名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現階段教育改革事業正在提出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

既然是一個立德樹人的教育母題,“新時代·新青年”,就不僅是一個宏大的社會命題,而是一個擺在每一位青年學子面前的現實命題。這一命題考核學生的是人文積澱、家國情懷、時代旨趣,也是理性思維、問題意識、探究精神。它要求考生面對理論與實踐、感性與理性、時間與空間、個體與群體、自身發展與社會發展等諸多關聯,善學樂思篤行,既反躬自省,又辯証推斷,積極參與到對時代主題的討論與對話之中。

習近平總書記講,當代青年是同新時代共同前進的一代。“新時代•新青年”已經成為一個偉大的教育母題。新時代開啟了教育的嶄新使命,新時代為新一代青年提供了嶄新的成長座標。每一位青年都應該通過這一座標尋找並確立其方位,用生命發展的軌跡描繪出時代發展的立體圖景。作文也不應只是一種個人情意的抒寫、個人才藝的展示,而是一種公共理性的覺醒、家國情懷的爆棚。

對於今天的考生來講,時代才是這道作文題真正的出卷人、命題者。對於時代來講,這次高考也很難談得上真正的人生考驗與人民檢閱。新時代的號角已經吹響,它正在召喚廣大青年奮發有為,立足美麗中國,書寫大塊文章。(作者系首都師范大學教授)

(責編:李依環 (實習生)、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