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浙江大學發文悼念業“百校之父”

2018年07月11日08:37 | 來源:錢江晚報
小字號
原標題:他在杭州留下的這幢樓 是很多人的青春記憶

浙大田家炳書院

昨天,田家炳基金會官方網站發布《田家炳博士訃告》:備受尊敬的田家炳博士,於今天上午安詳辭世,享年99歲。

隨后,浙江大學官方微博也發文悼念: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捐助教育事業以來,田家炳在全國范圍內累計捐助了93所大學、166所中學、41所小學、19所專業學校及幼兒園、大約1800間鄉村學校圖書室。以“田家炳”命名的學校或學院遍及所有省級行政區,他因此被譽為“中國百校之父”。感謝您為浙大西溪校區捐贈田家炳書院!先生一路走好!

田家炳書院位於浙大西溪校區,也就是杭州人眼中的“老杭大”。進入校園后不遠,右邊一幢端庄古朴的黃色建筑,就是田家炳書院了。這棟樓是學生們上課、自習最常去的地方。伴隨了一屆屆浙大學子的青春,很多時候,學生們相約自習,都會說:去田家炳吧!這個名字、這棟樓,與浙大校園,早已融為一體。

昨天,知悉田家炳先生辭世,許多浙大校友都發了懷念文章。

通過一幢教學樓

浙大學子記住了他的名字

“田家炳書院是我的大學時代的主教學樓,上大課、夜自習幾乎都在那裡。據說,在亞洲金融風暴后,田家炳先生在83歲高齡時把居住了38年的價值過億元的別墅以5600萬元的價格出售,自己住到了幾十平方米的公寓裡,目的只是為了兌現對內地教育的捐贈承諾。他不是香港最大的富豪,但浙大學子通過一幢教學樓的名字記住了他。”昨天,在得知田家炳先生去世的消息后,浙大校友“一方”發朋友圈說。

浙江大學西溪校區的田家炳書院,是學生們上課、自習最常去的地方。這棟樓伴隨了一屆屆浙大學子的青春,很多時候,學生們相約自習,都會說:去田家炳吧!這個名字、這棟樓,與浙大校園,早已融為一體。

浙大漢語言文學大二的學生小馬,傍晚得知消息的時候,正好在田家炳書院准備第二天的期末考試。“有點空落落的感覺,我覺得這幢樓象征著先生的奉獻精神,之前有看過資料,田先生說用田家炳冠名捐建的學校和建筑,是為了更好地激勵自己,認真辦教育,無愧於心。”

其實,很多浙大新生,起初都很奇怪這幢教學樓的名字。“在這幢樓裡上課和自修數年,快畢業才知道,這是一個人的名字。”浙大新聞系的畢業生小陳說,“感謝先生,在西溪校區四年,學習生活談戀愛,每天都在這座樓前走過。”

“看到田家炳先生去世的消息,我們非常悲痛,田先生為中國教育捐助了很多的學校和建筑。我以前在浙大西溪校區的田家炳書院上課,每當看到田家炳書院這幾個大字,內心充滿了對田先生的敬仰,我們要銘記田先生對中國教育事業的愛,積極投入到教育事業中去,為中國的教育事業作出自己的一點貢獻,不辜負他老人家對中國教育的熱忱和希望!”浙江大學教授蘇德礦說。

書院由田家炳先生

捐資800萬元建造

在田家炳書院內部,有一則建筑背景介紹:

“……承蒙香港愛國人士田家炳先生慨然捐資八百萬元人民幣,襄建書院。一九九七年百年校慶之日奠基,一九九九年落成。書院位於本校西溪校區,主樓高八層,一萬二千平方米,畫棟飛雲,層檐聳翠,端庄古朴,典雅明麗,融民族風格與現代氣派於一體。”

介紹上同時寫著:“書院之興建,將以兼容並包為方針,以化育人才為指歸,切磋學術,砥礪德行,敬愛師友,激揚精神,誠為莘莘學子進德修業之宇也。田家炳先生籍廣東大埔,家學淵源,書香世第,赤子丹心,志存高遠。先生多年來斥資數億人民幣,興辦與資助教育、文化、科技、慈善事業。先生之舉,乃一腔愛國熱忱使然。重教興學,百年大業﹔敦品勵行,作人為先。先生銘標星座,功在后世,履仁積德,澤被神州。我校為彰盛德,特將田先生令名顏諸書院。以期楷模當代,策勵來茲。”

致力於教育慈善事業

源於童年經歷

田家炳18歲遠赴越南推銷瓷土,1939年轉往印尼從事橡膠業,1958年舉家遷居香港,在屯門填海造地建起田氏化工城,逐步奠定了香港“皮革大王”的地位,曾任香港田氏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長、田家炳基金會董事會主席。

1994年,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將2886號小行星命名為“田家炳星”﹔1996年英國女皇親自在白金漢宮授予其M.B.E勛章﹔數十所大學院校授予其榮譽博士、院士、教授等榮銜﹔國內70余市授予其榮譽公民、榮譽市民稱號。

據統計,中國大陸共有300余所大中小學,都受過田家炳先生的捐贈。論數量,田家炳不是捐錢最多的,但是論比例,把自己總資產的80%都用於慈善事業的,在中國隻有一個人,就是田家炳。

田家炳的捐助事業,開始於上世紀80年代。1982年,他捐出價值10多億元的4棟工業大廈,成立純公益性質的“田家炳基金會”,將每年幾千萬元的租金收入用於公益﹔1984年,他將化工廠交給幾個兒子經營,自己成為職業慈善家。

為什麼對捐助教育情有獨鐘?田家炳先生此前在接受採訪時曾說:我16歲時父親就去世,作為家裡唯一的兒子,我剛剛讀到初二,就隻能忍痛輟學,接手父親的磚瓦窯生意。小時候沒讀多少書,是我此生最大的遺憾。后來在印尼生活了20多年,也走過歐洲一些國家,發現經濟發達的地方,人們的素質都很高,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的發達。

雖然在全國各地捐了那麼多學校,但在媒體上卻找不到一篇關於田家炳的專訪,為什麼會如此低調?

“我只是做我自己該做的事,用不著大張旗鼓吧。我不是想用錢來換取任何名譽,隻想自己開心、社會有益。”之前,田家炳曾在2006年接受媒體採訪時這樣說,而這,也是目前能找到的唯一專訪。

他獲得了無數個頭銜或稱號,最讓他開心和看重的,是用他的名字命名的“田家炳星”。“那是天文學家們艱苦探索的成果,卻用上了我的名字。據說這是中國第5個以個人名字命名的小行星,這應該是我人生中最大的榮耀了。”

本報首席記者 王湛 通訊員 馬雯欣

(責編:郝孟佳、吳亞雄)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