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五個“精神”引發熱烈反響

孫祁祥在北京大學經濟學院2018屆畢業典禮上的致辭

2018年07月07日11:44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孫祁祥在2018屆畢業典禮上發表致辭

人民網北京7月7日電 6日,北京大學經濟學院2018屆畢業典禮舉行,學院黨委委員、院長孫祁祥發表題為《精神》的致辭。她通過親歷的五個小故事,殷切期望2018屆畢業生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以北大人“從我做起”的自律,秉承“鐵人精神”、“契約精神”、“工匠精神”、“奉獻精神”和“主人翁精神”,不斷塑造人格,完善自我,服務社會,報效祖國。

據了解,2017年9月,孫祁祥作為教師代表在北京大學開學典禮上發表了以《珍惜》為題的致辭,“珍惜當下”、“珍惜他人”、“珍惜自己的健康”、“珍惜內心的渴望”、“珍惜我們這個偉大的時代”,致辭中提到“五個珍惜”,在網絡上閱讀量近3億人次,在北大師生和社會各界引發強烈反響。

孫祁祥在北大經濟學院2018屆畢業典禮上的致辭全文:

《 精神 》

親愛的同學們,尊敬的各位老師、家長、校友、嘉賓:

大家上午好!

今天是個大喜的日子!首先,請允許我代表學院向2018屆全體畢業生表示熱烈的祝賀,向辛苦養育你們的父母表示衷心的祝福,向辛勤培育你們的老師表示誠摯的謝意。

好像昨天你們才來到博雅塔下,今天就要跟未名湖說再見了,時間真的過得好快!按照慣例,在學生畢業的時候,老師都要再送上一些寄語和祝福,而作為一名老師,尤其是在過去的八年中,作為院長,我在各種場合已經說了好多了,畢業典禮上再說些什麼好呢?考慮了好久以后,我想,要不我就按照年代順序跟你們分享幾個我親歷的小故事吧。

第一個是關於王進喜的故事。40多年前我讀中學時,語文老師曾布置我們寫一篇有關他的命題作文,從此,王進喜的名字和事跡就一直留在我的記憶深處。1959年,王進喜來北京參加國慶觀禮時,看到街頭行駛的公共汽車上都背著又笨拙又難看的“煤氣包”,才知道國家缺油到了如此地步。作為一名石油工人,他感到一種莫大的恥辱,當即蹲在街頭哭了起來。他說他恨不得一拳頭砸出一口油井來,把“貧油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洋裡去。1970年,王進喜病逝,享年47歲。然而,他的那句“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豪邁”誓言,他的那種“寧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鐵人精神,不僅感動和激勵了像我這樣的一代人,而且有著永恆的生命力。

第二個是關於“選擇”的故事。1993年底,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經濟管理系從學院分出去,成立北大工商管理學院,即現在的光華管理學院﹔經院在原有經濟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國際金融專業的基礎上新增了保險學專業,院裡把我從經濟系調來組建這個新專業。1994年8月,學院送我去美國學習保險學。一年以后回國,一家獵頭公司找到我,說是一家美國公司開出了30萬的年薪誠邀我加盟,我不假思索地就婉拒了。獵頭公司的人有些不解地問:“孫老師,這只是一個開價,你可以提你的標准”。我說不是錢的問題。“那是什麼”?她問道。我說一來是因為我喜歡當老師,二來學院把我送到國外去學習,是為了保險學科的建設,我不能違背這個承諾。不是說地球離了誰就不轉了,但當時第一屆學生已經入校,而在專業初創期的三位老師中,一位60多歲的老教師不帶本科生的課,另一位當時還在美國做訪問學者,如果我再離開,連教課的老師都沒有了,遑論專業建設。當獵頭公司的人得知我在北大的工資以后感慨地說道:“孫老師,你在北大的月薪隻有400多元,而這家公司給您開出的天薪是1000元。雖然我沒有挖動您,但我敬重您。”“言而有信,承諾的事情就必須要去做,而且要想辦法做到最好,否則就不要答應”,這是我父母從小對我的家教,這也是最朴素的契約精神。

第三個是關於德國的故事。2007年3月,我收到德國一家著名機構的邀請,去慕尼黑參加一場題為“2017之后的世界展望”的會議。請注意,我沒有說錯,是2017年,十年以后的世界展望,由此也可見德國人的遠慮與前瞻。會議規模很小,隻有該機構的所有董事會成員加上他們從世界各地邀請的8位演講人。會議計劃在10月份召開。不久,我又收到對方聯系人的一封郵件:“孫教授,聽說您6月份要去美國參加國際保險學會的年會,恰好我們戰略部的老總也會去,他希望能約您一塊吃個早餐,當面再溝通一下會議的一些細節”。當六月我和該機構戰略部的老總在美國見面以后,他把會議的背景等情況又跟我做了詳細溝通。10月份,會議如期召開。我們來自全球不同國家的8位專家學者每人分別做了15分鐘的演講,然后是大家討論。回國不久,我又收到了這家機構發來的感謝信以及所有會議材料的匯編。一個20多人參加的為期一天的會議,半年的准備時間,無數次的郵件溝通,會前見面……,我真的為德國人的嚴謹所震撼。也就是從這件小事上,我讀懂了“德國制造”的涵義和工匠精神的真諦。

第四個是關於“兩彈城”的故事。雖然之前我對鄧稼先等“兩彈一星”功臣們的事跡略有了解,但當2017年我懷著崇敬的心情去四川綿陽參觀了“兩彈城”以后,那種精神洗禮和震撼還是難以用言語來表達的。上世紀50年代末中蘇關系破裂、蘇聯撤走所有專家,並斷定中國人20年也造不出原子彈,但“兩彈一星”的功臣們硬是在“一窮二白”的艱苦環境中,以信仰為動力、以生命為代價,僅僅用了幾年的時間,就讓全世界見識了中國人的聰明與智慧、堅韌與不屈、自信與豪邁。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國第一顆氫彈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兩彈之父”鄧稼先於1958年接受任務臨行前與妻子許鹿希有過這樣一段對話:“我要調動工作了”。“去哪?” “不能說”,“去干什麼?”“不能說”,“那我給你寫信”,“不能通信。這個家以后就靠你了,我的生命就獻給這個將來要做的工作了。如果做好了這件事,我這一輩子就活得很值,就是為他死也值得”。這是一段朴實的不能再朴實、但絕對憾人心靈的夫妻對話。“可以說,沒有這些為中國“兩彈一星”事業默默奉獻的無名英雄,就不會有今天中國站在世界舞台中央的底氣和魄力。”——這是我當時在“兩彈城”經濟學院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舉行揭牌儀式時,泣不成聲說出的一段話。我希望北大經院的青年學子以及更多的青少年能夠來這裡致敬英雄、學習英雄、爭做英雄,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和奉獻精神。

第五個是關於“打工”的故事。前不久有一位已經畢業了幾年的學生回來看我,我問起他的工作情況,他說“我跳槽了”,然后補了一句,“反正在哪都是給別人打工”。我的這位學生不是在抱怨,他只是在用目前社會上很流行、時髦的一句話來說明他的現狀。我不知道是自己落伍,還是位置擺的不對,因為我似乎從來沒有過為別人打工的概念和意識。不管是我當年做知青還是當話務員﹔不管是當老師還是“雙肩挑”的管理者,我一直都很珍惜得到的每一個工作機會,一直認為是在做自己應當做的事情。如果非要用“打工”這個詞的話,那就是,我一直在為自己打工。我很欣賞日本著名實業家稻盛和夫的人生信條:“始終以光明正大、謙虛之心來對待工作。敬奉天地、關愛世人、熱愛工作、熱愛公司、熱愛國家”。我始終認為,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具有“主人翁”的意識和精神,認認真真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那麼,這個社會就會更加和諧有序、富足安康。

毛主席曾經這樣說過:“一個人總是要有點精神的”。人無精神不立,國無精神不強。正是靠著這種精神,中國人民在戰爭年代浴血奮戰、在建設年代披荊斬棘、在改革年代攻堅克難。中華民族從一個任人宰割的民族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民族﹔中國從一個貧窮落后的國家成為一個屹立在世界舞台中央的國家。歲月流轉,滄桑巨變,每個時代都有其獨特的標志和氣質,但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一脈相傳。

同學們,當年你們來到經院的時候,我曾對你們說:“希望你們帶著獨立、質疑、求新的精神來這裡學習”。今天,在你們即將離開學院的時候,我跟你們分享這五個小故事,是希望你們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在繼續以“獨立、質疑、求新”的精神探尋真理、獲取真知的同時,以北大人“從我做起”的自律,以鐵人精神、契約精神、工匠精神、奉獻精神和主人翁精神,來塑造人格、完善自我﹔來服務社會,報效祖國。

再次祝賀你們圓滿完成學業,祝你們事業有成、家庭幸福!希望你們常回家看看。

孫祁祥

2018年7月6日


孫祁祥教授簡介

孫祁祥,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兼任北京大學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中國保險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曾任亞太風險與保險學會主席、美國哈佛大學訪問教授。2014年度國際保險界最高獎“約翰·畢克利獎”榮獲者。

孫祁祥教授曾獲北京大學“首屆優秀中青年學術骨干”、北京大學最受學生愛戴的“十佳教師”、北京大學教學成果特等獎、北京大學優秀共產黨員標兵、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北京市精品課程獎、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國家精品課程獎、北京市教學名師、中國保險年度人物、北京市先進工作者、中國經濟女性年度人物、北京市創先爭優優秀共產黨員、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

(責編:馮人綦、曹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