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長征路、青春跟黨走”首都大學生記者團紀念長征勝利80周年集體採訪活動
訪革命老戰士鄭先潤——“平凡偉人”的崢嶸歲月【2】

不忘初心,投身革命
正安縣解放后,鄭老終於實現了之前所說的“要當就當解放軍”的心願,在地方武裝當上了民兵。由於爺爺正值年壯,工作認真,很快當上了民兵隊長。
“我那個時候可是我們村民兵隊的隊長,主要就是打土豪、分田地,把土地分給農民。”講到這裡時,老人臉上的皺紋一下舒展開了,臉上浮現出自豪的微笑。
當我問到爺爺是怎麼打土豪、怎麼開展斗爭的時候,鄭老點急了,急忙揮揮手,告訴我說:“小娃娃,話可千萬不是這麼說的,我要好好和你掰扯掰扯。不是打土豪,我們隊伍是有規定的,不能傷害地主的身體,要解放他的思想。我們隊伍的政策是坦白從寬、抗拒從嚴。我們要遵守隊伍紀律,堅決不能犯錯誤。”
時隔65年,老人依然能講出當年的政策要求,可見當時的政策深入人心。即便是邊陲地區的一小支民兵隊伍,也依舊堅持黨的方針政策,也有著鐵一般的軍隊紀律。
中央民族大學歐迎瑩 攝
信仰堅定,無怨無悔
在分土地的時候,老人遭受了不公待遇,不但沒分到土地,反而能耕用的土地減少了。因為他曾在地主家做工,而且受過地主的恩惠,原先暫時擁有一些土地的使用權,當時被定義為中下農,沒有分到土地不說,自己從先前地主那裡暫時使用的土地也沒有了。這對於本身哥哥殘疾、弟弟勞動力地下的鄭先潤家,無疑是雪上加霜。
“但是我,絕對沒有抱怨,也沒得后悔參加(革命)斗爭。以前的地雖然多,但是是別人的地﹔之后的地雖然少,但是是我自己的地。我心裡頭踏實,我是感謝中國共產黨的。”
談起土地改革后家中變化和老人心態上變化時,鄭老的態度很堅定,雖有不公,但是絕無抱怨,更有感激。
“我是想要入黨的,而且黨支部上是組織過幾次入黨,但我一想到我就是個農民,沒有文化,就不好意思去入黨。”當談到入黨問題的時候,爺爺的回答真摯而朴實。
“如果再給你次機會,你會入黨嗎?”記者在最后時打趣地問到鄭老。
“可以吼!”鄭老像孩子一樣喊了出來。
談話過程中,有這麼一個戲劇性的插曲。
我問鄭老,那個地主救過他,是否心存感謝。他趕緊搖搖頭,“我是農民,是民兵,他是地主,我對他是敵視的、敵對的。”當即我察覺我提問存在問題,換了種問法,我問老人,地主保你不被國民黨抓壯丁的那一刻,你有沒有心存感謝。老人回答是有的,畢竟是救命之恩。不同於我們所見到的影視作品中模式化的人物形象,必須徹底的敵對或者怎樣,這樣的心理變化和心路歷程,才應該是真實的歷史、有血有肉的人。
北京吉利學院許鵬飛 攝
平凡偉人,熠熠生輝
像鄭先潤這樣革命前輩,是廣泛的存在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這九百六十萬平方米的土地上的。他們默默無聞,鮮有報道。他們如同庄稼一樣朴實,卻又同樣重要,同樣偉大。他們力量微薄,看似點滴之水,卻匯聚成革命的洶涌浪潮,他們參與了革命,以微薄力量共同締造了這個國家,他們是歷史的見証者、是變革的參與者,是我所遇到的平凡偉人。
臨行前,我向鄭爺爺敬禮。
爺爺徐徐起身,這是我才發現,談話前點燃的煙一口沒抽卻已經燒到了煙蒂。爺爺摁滅了煙頭,拉展了上衣,雙踵下意識的並攏,筆直地敬了軍禮。老人身上熠熠閃耀的,是同於國旗、國徽上一樣偉大的光芒,是革命精神永存的共和國之輝。(北京理工大學張立群/文)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