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向唐宋八大家學寫范文:流傳千載背后有啥絕招?【2】

2015年03月28日08:07 | 來源:廣州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向唐宋八大家學寫范文:流傳千載背后有啥絕招?

《馬說》

  

《醉翁亭記》

  

《小石潭記》

  如何提高

  反復地誦讀和模仿是正道

  有這麼些經典范文,千萬不能讓它們躺在課本裡睡覺,而要讓它們立起來,凸顯起來,其主要的辦法就是多誦讀,反復朗讀。

  古人經常背誦范文,朗誦范文,那是有道理的。因為文字這玩意兒,跟體育和藝術一樣,要反復熟悉范本,反復練習,多次的熟悉就是練習,多次的練習就是提高,這樣才能深入內心,最終成為一種技能。古人雲,“熟讀唐詩三百首”,在這種基礎上,就算不會寫詩,但也會吟詩,講究的就是通過熟悉文本,然后寫出好的作品。

  因此,多朗誦文言文也是一門正式的功課,如果專門組織進行誦讀,對於寫作會有事半功倍之效。可惜,很多同學只是停留在熟悉字詞、讀懂文章的層面上。

  也許有人疑問,連文章都不懂,多讀何為?殊不知“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朗讀是學習的手段之一,尤其是古典文學作品,反復熟悉是必不可少的。熟悉文本,不僅能很好地理解文意,更進一步,文本寫作的技巧、結構等藝術因素,也能漸漸凸顯出來,這也是潛移默化的作用,光是教學分析,是達不到這個效果的。

  教師做法

  對文言文閱讀和學習要有熱情

  當今的中小學語文教師,素質一年年地在提高,很多在文言文素養方面頗有造詣。當然,高深的專業素養如果能配合熱情,對於學生而言就更是福音了。

  因為,一個教師的教學熱情是能傳遞給學生的,從而轉為學習熱情和學習能力。魯迅幼年的那位私塾先生壽鏡吾,搖頭晃腦讀古文,雖然其狀可笑,但是也看得出他對於自己所教的內容是充滿熱情的,這對於幼年魯迅文化素養的培養,肯定有積極的作用。

  因此,教師要有對於古典文化傳播和學習的熱情,文言文才能活起來,轉化為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例如,對於劉禹錫《陋室銘》的學習,記者中學時代的老師,喜歡模仿其進行寫作,描述自己的教師宿舍,而且還和學生進行交流,在這個模仿和交流的過程中,等於是反復讓學生咀嚼該文的精華,不知不覺地這些內容就變成了我們的文學素養和寫作能力。

  總之,要提高寫作水平,不要舍近求遠,要把中小學課本裡現成的文言文好好利用起來。(專題撰文/記者劉黎平)

(責編:溫靜、楊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