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自殺已成中國青少年頭號死因 如何預防悲劇?

2015年01月18日13:17 | 來源:齊魯晚報
小字號
原標題:自殺已成中國青少年頭號死因 如何預防悲劇?

自殺已成我國青少年頭號死因。(資料片)

14日,本報報道了兩個“90”后疑因消極厭世,從外地相約來濟燒炭自殺的事件。人的生命隻有一次,對任何人來說都是無比寶貴的。而青少年中為什麼會出現厭世輕生?他們為什麼漠視生命?如何預防青少年自殺事件不再發生?14日,圍繞這個話題記者進行了採訪。

青少年厭世輕生事件頻發

青少年厭世、自殺的報道時常見諸報端,讓人觸目驚心。最近發生的事例也並不少見:

2014年12月,18歲女孩丁雙琴疑在古鎮鎮街頭遭遇詐騙后留下遺書離家出走,后自殺身亡。

2014年12月20日下午,成都一位20多歲的女子從春熙路北口人行天橋跳下,墜落到總府路主道上,當場身亡。

2014年12月24日晚,西南政法大學才子聶兆威在網上留詩一首:“平生終負氣,一死謝仇讎。憐我生父母,白發送黑頭……”后在校外自殺身亡。

“在我接觸到的青少年患者中,大多因為學習壓力大、求職受挫、情感問題和父母溝通不當等原因造成心理問題。”濟南心理衛生協會秘書長、副會長張洪濤說道。

張洪濤接觸的產生輕生情緒的患者中最小的隻有11歲,是一名五年級的學生,其媽媽對他的要求非常嚴厲,不讓他玩耍,不給他任何娛樂時間,該學生不堪重負欲採取跳樓行為,索性被家長攔下。

也有許多青年人,因為求職屢屢受挫,覺得生命已經失去意義。2015年年初,有一位女性患者,她在醫療系統上班,與單位同事的人際關系不太融洽。單位領導找她談話,她便產生了厭世情緒。

自殺已成我國青少年頭號死因

“在工作過程中,遇到了許多青少年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其中一半採取過輕生等極端行為,一半在採取輕生行為前受到了家長的關注。即使是這些受到家長關注沒有產生極端后果的孩子,也不同程度地患上了心理疾病,需要心理干預專家進行心理疏導。”張洪濤介紹。

有專家指出,我國有3000萬青少年處於心理亞健康狀態,每年至少有25萬人因心理問題而喪失生命,自殺成為青少年人群的頭號死因。

統計數據顯示,中國18-34歲人群死亡案例中,自殺是其中最大的死因,超過了車禍、疾病等。自殺人數是他殺人數的7倍以上。即使算上成年人,在中國所有死亡人群中,自殺也是第五大死因。

在國內,許多自殺者並沒有精神疾病,其自殺是在遇到強烈人際關系沖突之后迅速出現的沖動行為。60%的中國自殺死亡者患有精神疾病,而在國際上這一數字超過90%。相當多的中國自殺者是在清醒狀態下做出的決定。

為何舍棄自己年輕的生命?

有關研究顯示,學生自殺大都與不能承受學習壓力相關。2014年5月,21世紀教育研究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發布的2014年教育藍皮書《中國教育發展報告(2014)》,搜集了2013年發生的79例中小學生自殺案例,其中57例報道了明確自殺原因的案例顯示,“成績下滑或不理想”“教師行為失當”“作業沒完成”“家長期望值過高”“被家長批評”等是導致學生自殺的主要原因。據此,該藍皮書認為,中小學生自殺的根本原因在於高度應試的教育制度。

濟南市精神衛生中心心理咨詢中心主任朱君指出,現在的青少年多為獨生子女,個性鮮明,但承受挫折的能力較差。而在求學和職場上,會遇到各種壓力,在人際交往中也容易出現各種問題。如果不能及時有效的疏導,就會產生情緒問題。嚴重的患上抑郁症,甚至輕生。

“青少年自殺的原因很復雜,與其自身的性格缺陷和心理健康有著密切的關聯。但也因為家庭缺乏對孩子深層次的交流與關心,學校和社會忽視對青少年自主能力的培養。有時在幾個因素的疊加、不斷強化中,最終導致青少年心理問題產生。”濟南市清源心理咨詢中心主任秦艷鴻介紹。

補好“挫折教育”“生命教育”兩堂課

每一起學生自殺事件,無不令人扼腕嘆息。心理專家指出,面對一個個年輕生命的消逝,亟待補足“挫折教育”和“生命教育”的短板。

張洪濤呼吁各位家長,要從小關注孩子的心智教育和心身健康。心理學上有一種觀點:孩子的問題都是家長培養出來的問題。家長一味追求孩子的學習成績,或者過分寵愛孩子,都不是正確的教育方式,會誘發孩子成長中的一系列問題。家長應該進行反思,不斷學習應該如何進行教育,關注孩子每一階段的成長。

秦艷鴻認為,現代社會競爭激烈,難免會遇到挫折。家長不應該對青少年有過度的保護,而是讓他們通過自身實踐,培養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抵抗挫折的能力,塑造堅韌的品格。也應該讓他們找到生活的樂趣和意義,追求自己喜歡的事物,實現個人價值。

所以,加強青少年的生命教育也十分必要。甘肅省精神衛生中心首席專家何蕊芳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國外一般在初中就開設生命教育課程,引導學生樹立珍惜生命、熱愛生活的理念。我國一些學校雖然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課,但比較膚淺,而且在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中,也不受到重視。

本報記者 韓笑 實習生 盧丹

(責編:溫靜、楊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