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教材減負古詩遭殃? 正方反方激辯:是否曲解本意?

2014年08月27日10:31    來源:荊楚網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教材減負古詩遭殃? 正方反方激辯:是否曲解本意?

  每次教材增刪,總會引起一輪熱議。魯迅的文章被“趕出”教材是這樣,朱自清的《背影》被刪除也是這樣。但這一次,公眾關注的是古詩被刪除。8月26日《新聞晨報》報道,上海中小學開學在即,提前拿到課本的家長發現:相比舊版,今年小學一年級語文課本變薄了很多。8月25日,記者對比新舊一年級語文課本發現,新課本中不僅刪除了舊版本中全部的8首古詩,7個單元45篇課文也縮減為6個單元40篇課文,識字量和寫字量都有不同程度減少。

  反方

  古詩不應是教材瘦身的“贅肉”

  教材對於孩子來說,具有啟蒙的意義,在強調內容選定符合孩子特點的同時,還有培養孩子文化意識、閱讀興趣與涉獵層面的導向作用。古詩本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很多的經典古詩是經過千百年的檢驗,被証明是語文的精品,價值是無須爭議的。古詩很好而被排除在一年級的教材之外,或許不是對價值的否認,但是事實上會讓孩子產生古詩不重要的印象。

  事實上,一首古詩一般隻有幾十個字,且古詩中也不缺少那些淺白易懂的詩篇,倘若只是從減輕負擔的角度來說,有充足的空間。而教材中的古詩,也恰恰是學生日后能夠記住的為數不多的內容。相反,拿古詩當作教材瘦身的“贅肉”來對待,反映了教材審定“一刀切”的機械性。(文/木須虫)

  正方

  別曲解了“刪除古詩”的本意

  隻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在教育減負的共識下,才能看清教材瘦身、刪除古詩的本意。對成人或少數孩子來說,《登鸛鵲樓》等古詩淺顯易懂、朗朗上口,但這並不能代表所有孩子的感受。小一新生的基礎差別非常大,每個孩子的能力、天賦、興趣等更是相差懸殊,而教育是面向所有孩子的,特別是要顧及到那些“零起點”的孩子。從這一點講,刪除古詩無可厚非。

  更重要的是,語文教育的本意和目的是培養孩子的興趣和習慣,呵護孩子的天性和想象力,而不是背誦所謂的傳統經典。七八歲的孩子玩興正濃,從本性上講就排斥填鴨式的教育,一刀切地要求所有孩子背誦古詩,無助於培養閱讀興趣,反而增加負擔、限制選擇。(文/陳廣江)

(來源:荊楚網)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