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熱議:大學生就業 啥時能鬆口氣兒

2014年03月11日10:05    來源:中國教育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熱議:大學生就業 啥時能鬆口氣兒

  ——代表委員熱議解決高校畢業生就業難

【點題人】

  河南省長途客車司機高建華:我兒子去年考上了重點大學,全家都很高興。我們普通家庭供一個大學生不容易,我跑長途收入也不高,都盼著他將來可以憑自己的本事在社會上立足。但是,現在大學生的就業形勢每年都很緊張,我們很擔心他將來的出路。大學生找個工作怎麼就那麼難呢?

  高建華說出了很多大學生家長共同的擔憂。如何看待當前的大學生就業難?政府和高校如何應對?怎樣引導大學生基層就業?帶著這些問題,記者採訪了幾位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

  社會應當摒棄用人“學歷歧視”

  “近年來,一些用人單位招聘時直接把非‘211’、‘985’高校畢業生排斥在外,這樣做損害的是教育結果公平。”談起眼下社會上選人用人機制上出現的偏差,全國人大代表、鄭州市教育局局長毛杰有些激動。他認為,正是這種“學歷歧視”,在某種程度上加劇了大學生就業難的現狀。

  “如果好工作隻留給重點大學的學生,那麼其他學校也就沒有調整人才培養結構和培養方式的動力了,這不僅對於發展更多高水平、高質量、有內涵、有特色的高等教育十分不利,而且極大削弱了其他學校人才培養與使用的價值。”毛杰說。

  毛杰建議國家盡快出台“反就業歧視法”,在制度層面解決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學歷歧視”問題。如明確界定畢業生就業“學歷歧視”的內容與類型,規定用人單位不得排斥非“211”、“985”高校畢業生。

  不過,在全國政協委員、河南大學校長婁源功看來,目前,我國高科技含量的產業發展水平不高、經濟發展形式落后,提供的高端就業崗位不足,才是當前制約大學生就業的重要因素。“破解這個結構性的難題,尚需時間。”婁源功說。

  婁源功認為,一直以來,高校熱衷於“求高、求大、求綜合”,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同質化,也是造成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之一。

  對此,全國政協委員、河南農業大學副校長張全國認為,高校應按社會需求設置專業。張全國舉例說,河南農業大學這幾年開設的與新農村建設緊密結合的本科專業,包括農村社區管理、農村能源工程等,著重培養新農村建設急需的規劃設計、管理服務等應用型人才,短短幾年,招生規模就達1700余人。

  扶持大學生創業帶來“倍增效應”

  “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說,對高校畢業生,要實施不間斷的就業創業服務,提高大學生就業創業比例。我認為這是完全正確的。”全國人大代表、共青團安徽省委書記李紅說。

  創業在就業格局中意義重大。然而,對絕大多數大學生來說,要想創業,初始階段就會遇上大麻煩。資金、技術、經驗,無一不是“攔路虎”。他們迫切需要得到來自各方的指導和扶持。

  李紅認為,相關部門應開展資金融通服務體系建設,幫助大學生獲得急需的資金,“金融機構可實施青年創業小額貸款項目,政府也可以對青年創業貸款進行財政貼息。比如安徽就設立省本級貼息專項支持資金100萬元,以服務大學生村官創業。”

  數據顯示,2008年至2012年,安徽共青團組織共協調金融機構發放青年創業小額貸款34.1億元,扶持創業青年4.6萬人﹔2010年至2012年,連續3年對皖北地區青年創業小額貸款提供財政貼息,共為6338名皖北青年提供創業項目貼息3000萬元。

  “除了最直接的資金支持,政策服務也必不可少。”李紅說,“現在,扶持大學生創業的政策不少,但大學生對這些政策的了解還有待提高。這就需要及時向他們解讀和宣講,同時還要收集青年創業過程中的實際困難和問題,及時向黨政有關部門反映。”

  李紅建議,有關部門要積極創建大學生創業的教育培訓服務體系、項目孵化服務體系、資金融通服務體系、政策扶持服務體系和人文關懷服務體系,動員各方面的力量幫助他們創業。

  “創業具有倍增效應,尤其是在基層,大學生創業不僅能解決自身的就業問題,還能輻射帶動周圍群眾致富。”李紅說。

  新型城鎮化開啟就業“機會之窗”

  2007年,畢業於江蘇師范大學的張秋香,來到江蘇省泗陽縣三庄鄉邵道社區,成為一名普通的大學生村官。如今,剛滿30歲的她已成為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勞動模范、泗陽縣八集鄉鄉長。回顧自己7年來的農村工作生涯,張秋香最驕傲的是,為鄉親們搭上城鎮化快車做了點事。

  邵道社區貧困人口佔40%,村民大多是文化水平不高的留守人員,靠傳統農業種植維持生計。張秋香想發展現代高效農業帶動鄉親們致富,卻無人響應。於是,她便帶頭先試。2008年秋冬時節,張秋香採用新技術種植的反季節蔬菜賺了20萬元,一下帶動周邊1000多名農戶加入蔬菜專業合作社,人均增收3000元,各類蔬菜加工產品還帶動20多名留守婦女就業,從農民變成半農半工。

  “泗陽不是富裕地區,可是隻要你肯干、肯動腦子,依然可以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張秋香說,“事實上,農村的城鎮化需要大量高素質人才。可是大學生心甘情願來農村工作的,還是太少了。”

  張秋香說:“產業結構調整中,適合大學生的知識型、技術型、服務型崗位會越來越多,何必都往大城市擠呢?”為此,張秋香建議,學校應該以多種形式加強對大學生的國情教育,切實轉變大學生的就業觀念。同時,各地政府也要抓好產業結構調整,盡快提高第三產業的比重。

  “李克強總理說,要開發更多就業崗位。我理解就是,高質量城鎮化肯定要有高質量的第三產業配套。有研究顯示,城鎮化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就業人數將增加600余萬人。對大學生來說,這是擺在眼前的機會。”張秋香說。(記者 高毅哲 紀秀君 陳強)

(來源:中國教育報)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