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班還不認字? 怎樣培養孩子的前讀寫能力--教育--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上大班還不認字? 怎樣培養孩子的前讀寫能力

王小夏

2012年12月13日09:33    來源:文匯報    手機看新聞

“為什麼孩子都上大班了還不認字?”幼兒園小朋友的家長總是這樣苦惱。但奇怪的是,很多小學生家長卻苦惱孩子看圖作文時沒話可說,對圖中的細節視若無睹,缺少想象和推理。於是,望子成龍的家長們拼命琢磨哪個寫作培訓班或者講故事班更好。對此,專家認為,這些培訓班都不是“教育”,家長應該從小就在生活細節中打開孩子對於圖畫和文字的感覺通道,培養孩子的前讀寫能力。

孩子需要的是“感官開發”

兒童用他們的大腦思考,卻用他們的“心靈”記憶,兒童熱愛和珍視的人與物、喜歡做的事情、能夠引發關注的東西,都是可以用來幫助兒童學習的工具。

1998年,著名兒童教育學家Pressley就在他的著作《用平衡教學法進行有效的閱讀教學》中指出,成功的語言教學應該是將基本讀寫技能,如看字、理解與全語言的讀寫環境相結合的一種平衡教學,這對幼兒園和小學低年級的兒童來說尤為重要。可見,圖文並茂或者在情景中學習,才符合兒童的形象思維特點,更重要的是要讓孩子理解文字背后的意思,更恰當、更規范地運用語言。

寫字是非常高級的思維活動,漢字的部首、結構對手眼協調的精細程度有更進一步的要求,並且要遵循筆順、記憶筆劃,需要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動作水平和思維發展基礎。20世紀末,西方語言教學領域掀起了關於看字、讀音教學與全語言教學的大論戰,有學者指出,缺乏真實生活情境和具體語境的支持,會導致兒童識字寫字的量增加,但閱讀理解能力很差,並且令兒童感到枯燥乏味。所以越是年齡小的孩子越應該著眼於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豐富的口頭表達、交流機會,應該貫穿兒童語言學習的始終。

很多家長擔心孩子以后不會寫作文,其實能說會道的孩子作文不會差。能說會道意味著具有良好的詞素運用、解釋、選擇、組合能力。科學家早就研究發現,兒童口語的詞素意識與他們入學后的讀寫技能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可見,關鍵在於讓孩子學會“怎麼說”。對於小朋友來說,可以記錄《成長周記》,對於幼兒園大班和小學低年級的孩子來說,會寫的字不多,需要成人幫助記錄,所以《成長周記》實際上是孩子說、家長記,同時家長要不斷引導孩子說出寫作的基本要素: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堅持一年左右,不僅孩子能夠完整表達一篇小小的記敘文,而且留下了親子之間珍貴的回憶,到了小學以后,這個好習慣也能夠繼續保持下去。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那就是糾正孩子的語法,如果語序不正確,可以借助手偶、毛絨玩具、物品等實物擺一擺位置,理清表達的順序,按照某種句式舉一反三,如“毛毛虫在草地上爬來爬去﹔小朋友在花園裡走來走去﹔不倒翁在桌子上晃來晃去”。

傾聽才是孩子獲得的第一種語言技能

對兒童來說,語言的學習是從傾聽開始的,傾聽詞語是幼兒獲得的第一種語言技能。語言的學習可視為由接收和發送兩個過程組成,發送語言的前提是積極有效地接收語言,而接收語言的途徑是積極有效地傾聽。兒童語言發育專家郝美玲的研究証明,詞素識別能力不論對於學前兒童聽讀理解的發展還是上學后兒童閱讀理解的發展都有重要作用。因此,孩子隻有懂得傾聽,樂於傾聽,並且善於傾聽,才能更好地理解、學習語言。

傾聽能力的階段:

階段1:對聲音刺激作出反應。如,有聲音嗎?是什麼聲音?聲音從哪兒發出來的?

階段2:對聲音進行加工,如,這些聲音是以怎樣的順序出現的?我以前聽過這樣的聲音嗎?我在哪裡聽過?

階段3:對聲音進行加工整合。抓住傾聽內容的重點,理解聲音和詞匯的含義等。

生活中家長可以有意識地培養幼兒的傾聽習慣,讓孩子明白,別人對自己說話時,要集中注意地聽,看著對方的眼睛,注意對方的口型、表情和姿勢,並作出相應的反應﹔要保持安靜,有禮貌地傾聽,不隨意打斷別人的話,不插話。同時還可以跟孩子做一些聽說游戲,充分打開孩子的聽覺通道:

·簡單的繞口令可以讓孩子分邊z、c、s與zhi,chi,shi,如:“石獅子山上有四十四棵柿子樹”﹔

·邊念邊做動作的律動、兒歌可以讓幼兒反應更加機敏,如:“金鎖、銀鎖,嘎啦啦一鎖”﹔

·詞語接龍也可以讓孩子傾聽地更加專注,因為游戲需要孩子記住前面說過的所有詞。

【相關鏈接】

綜合活動可以調動孩子的聽覺、視覺、觸覺、味覺、動覺。

第一種就是以兒童劇的方式進行扮演活動,家長和孩子分角色扮演讀本故事中的人物,在裝扮過程中理解角色特點、在記憶台詞中學會大量詞匯、在表演過程中自然而然地運用讀本中學到的語言。以《猜猜我有多愛你》為例,其中有很多形容詞,媽媽和寶寶在扮演的過程中可以通過身體動作記憶“長”、“高”、“遠”等詞匯。

另一種是針對語素進行專門的游戲,漢語中常用漢字有5000多個,但隻有1300多個音節,所以存在大量同音字,比如gao,可以有“高”“糕”“膏”等,可以結合實物讓孩子感受、品嘗、觸摸,如“糕”的形旁是“米”,糕通常是可以吃的東西,孩子可以吃吃糕點,記住味道和形狀﹔“高”是形容詞,可以表示高度或高低,孩子可以在樓梯的不同位置感受﹔“膏”是一種粘狀物,通常表示不能吃的東西,如牙膏,護發膏。可以將不同的實物讓幼兒進行配對,進一步強化認知。

對於兒童來說,前讀寫能力不是靠訓練獲得的,而是靠多感官通道協作完成的認知過程,也就是說通過視覺、聽覺、動覺實現傾聽、觀察、理解、經驗遷移、內化等心理過程,這是兒童語言發展的規律和特點,因此,一味追求識字量、寫作技能是不可取的,應該尊重規律,並著眼於孩子的終身發展,獲得一生受用的素質,即交流表達的興趣、良好的閱讀習慣和傾聽、觀察、分析等思維能力。通俗而言,就是運用各種感官靈活多樣地培養孩子聽、說、讀、寫的能力。

(責任編輯:袁勃、林露)

相關專題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