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見應試不見教育! 減負縈繞多年先減什麼?--教育--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隻見應試不見教育! 減負縈繞多年先減什麼?

2012年12月11日07:02    來源:光明日報    手機看新聞

  “現實的教育環境,隻見‘應試’,不見教育!”

  “各種揠苗助長的教輔、課外班應運而生,教育嚴重產業化,學校課程難度不斷加大,家長望子成龍的觀念推波助瀾……這一切,全部壓在最無助、最弱小的孩子們身上,致使他們作業量堆積如山。”——這是一個母親的憤怒。

  日前,詩人胡蘭蘭寫信給教育部,為深受“應試教育”之苦的孩子們呼吁。

  “許多兒童被一遍一遍地告知:不能上重點小學就不能上重點中學,不能上重點中學就不能上重點大學,以后就找不到好工作……這個可怕的壓力鏈條將觸角伸到天真爛漫的幼兒身上,使兒童感到將來的生活非常的可怕,很小的時候就對未來產生了恐懼。”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雲曉說。

  孩子為分數拼命:沒時間玩、沒時間讀課外書、沒時間睡覺、沒時間和父母聊天﹔父母、老師憂慮孩子的分數,為小升初愁、為推優愁、為評優愁……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無數家庭被裹挾著,曾經試圖逃離,但卻越陷越深。

  多少年縈繞在我們耳邊的“減負”,該如何實現?

  童年,在記憶之外

  從醒來的那一刻,剛剛成為小學生的坤坤在上學的3個月內,總是聽到媽媽的催促聲:“快點!能不能快點!”吃早點,背書包、乘電梯、上學、寫作業、下圍棋、學英語、看書、睡覺……

  “我真的找不到那種恬靜、從容的感覺,無形的壓力讓我時時急躁,上火。”坤坤媽媽說,“他字還寫不好,可班裡的同學都已經寫出作文了,樓裡的小朋友打冰球、參加聯賽了。我怎麼覺得自己的孩子一無是處?”

  唯一讓她沉靜下來的,是聽到一位熟悉的小朋友突然得了重病。就在那一刻,她想到的是“身體健康最重要,其他一切都無所謂”。

  平靜的日子總是短暫的,很快又恢復到從前的“打仗”生活。“大家都還是使勁兒地學,我們也隻能如此了。別人比他學得早、學得多、學得好,坤坤早已找不到自信了。”坤坤媽媽嘆息,“如同被綁架了一般。”

  “童年的‘價值’不只是為將來的生活做准備。童年本身也是‘生活’,而且是人生最美好的一段生活,童年如果負擔太重,不快樂,就失去了人生美好的序曲,對將來也會有負面影響。”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溫儒敏曾嚴肅地指出。

  愛,在取舍之間

  所有學生和家長都被逼入了一個賭局,一邊是應試教育,另一邊是素質教育。

  “看你把賭注下在哪一邊。”學者周國平說,現在的情況是,絕大多數家庭都把賭注完全押在了應試教育上,竭盡全力成為贏家。“在我看來,這樣做的風險其實更大,如果贏了,不過是升學佔了便宜而已。如果輸了,就輸得精光。相反,把賭注下在素質教育這一邊,適當兼顧應試,即使最后在升學上遭遇一點挫折,素質上的收獲卻是無人能剝奪的,必將在整個人生中長久發生作用。”

  然而,並不是每位家長對責任的理解都如此,更多的家庭是如飛蛾扑火般地傾其所有。

  於是有人總結道:做父母最失敗的,是既看不起自己的孩子,又希望孩子成龍成鳳﹔做老師最失敗的,是既不允許學生插嘴,又希望學生有創新精神﹔做孩子最失敗的,是既厭惡父母設計的人生,又怕走錯路辜負了父母的期望﹔做學生最失敗的,是既不認同老師的某些觀點,又怕得不到毫無意義的分數。育人基本上是以考試為本﹔看人基本是以分數為本﹔用人基本上以文憑為本。現實社會中過度地追求功利價值,過度倚重學科成績,以及高度統一的標准化培養模式,已讓我們與教育本意漸行漸遠。

  “讓分數和文憑去決定一個人的命運,而不是讓道德、能力和貢獻去決定一個人的命運。這樣一種體制,難道是合理的嗎?是科學的嗎?是有生命力的嗎?由此產生的后果不僅影響到學生個人素質的完善,更嚴重的將是導致民族素質的危機與社會品德架構的坍塌和潰敗。”原國家教育委員會副主任柳斌痛心不已。

  “心靈的自由、思想的樂趣、表達的自在……漸漸地淹沒在制度性的強大而頻繁的考試訓練中。青春生命對學習的這種痛苦而壓抑的深切體驗,正在變成他們心靈深處的斑駁創傷,使其日后精神生活烙下一道抹不去的‘傷痕’。”浙江師范大學教授潘涌直言,如是,何日入得“趨向鼓舞,中心喜悅,則其進自不能已”的教育大化之境?

  改變,就在眼前

  我們不願看到的一幕幕總是呈現在眼前。

  睡眠不足、體質下降,近視,抑郁,疲憊,厭學,輕生……激烈的競爭一步步升級,由高分率、升學率升級為名校率、北大清華率,由大學延伸到中學、小學、幼兒園,大多數人執迷在舊途,甚至愈發不能自拔。

  柳斌表示,不能讓人才多樣化、各項發展多樣化、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等時代訴求,都被無聲地消解在超強的分數評價及由此導引出來的功利大潮之中。

  即使“躲不開”、“繞不過”,還是需要改革——

  上海,正在構建以關注學生健康成長為核心價值追求的“綠色指標”體系,定期對義務教育進行“健康體檢”。學業負擔指數、教師教學方式指數、師生關系指數、學習動力指數、品德行為指數、身心健康指數、跨年度進步指數等內容赫然在目。從內容上變一維評價為多維評價,手段上變單一評價為綜合評價,功能上變結果証明為過程改變。

  濰坊,“新中考”徹底推翻了延續幾十年的分數評價,建立起以“多次考試、等級表達、綜合評價、誠信推薦、多元錄取、社會參與”的考試制度,避免了“分分必爭、分分計較”。在更廣的范圍內,山東省深入實施素質教育,就是為了“把時間還給學生”,“把健康還給學生”,“把能力還給學生”。“考95分和90分的兩個學生,在知識和能力上有什麼本質的差異?沒有!實行等級評價,一分兩分的差異沒有了,無限度追逐分數的惡性循環也自然消失了。誰還會去搞題海戰術?機械訓練?學生有了更多的自信,更多的空間,特長培養、個性化發展也才有可能。”山東省濰坊市教育局局長張國華深有體會。

  當我們不再以分數為唯一標准定得失、定優劣、定取舍、定質量高低、定政績大小、定教育成敗,那就會更多地關注如何讓教育過程更豐富、師生關系更和諧、更充分滿足多樣化學習需求﹔當我們以父母的博愛再來看待我們的孩子,那就會在孩子無憂無慮地玩耍時,不再用我們眼中的正經事去打擾他﹔當他們編織美麗的夢想時,不再用我們眼中的現實去糾正他。或許,一切將會豁然開朗。(記者 靳曉燕)

(來源: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袁勃、熊旭)

相關專題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