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幼兒家長如何影響學前教育?--教育--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人民網“十問香港幼稚園”系列報道之九

香港幼兒家長如何影響學前教育?

策劃:人民網駐香港記者 史江民  作者:陳典 吳思涯

2012年12月11日14:13    來源:人民網-港澳頻道    手機看新聞
今年9月,李女士的女兒順利讀上幼稚園,成為班裡最小的學生。(陳典 攝)
今年9月,李女士的女兒順利讀上幼稚園,成為班裡最小的學生。(陳典 攝)

“十問香港幼稚園”之一:香港社會如何保護幼兒?

“十問香港幼稚園”之二:香港如何確保幼兒教師質量?

“十問香港幼稚園”之三:在香港開辦幼稚園需具備哪些條件?

“十問香港幼稚園”之四:香港幼稚園教育有什麼特點?

“十問香港幼稚園”之五:在香港讀幼稚園要花多少錢?

“十問香港幼稚園”之六:香港幼稚園校車如何保証安全?

“十問香港幼稚園”之七:香港幼兒的一天如何度過?

“十問香港幼稚園”之八:內地幼兒如何在香港上幼稚園?

編者按:

你我都曾是幼兒。幼兒長大后,又成了你我。

幼兒教育是終身教育的起始階段。幼兒教育發展水平體現一個國家的教育水平,也折射一個民族的文明程度。近年來,國家為學前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努力,但現狀依然堪憂。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人民網駐香港記者經過深入採訪,推出“十問香港幼稚園”系列報道,對香港學前教育進行全方位介紹,希望能給內地的學前教育提供新的思路。

還不到中午12點,香港中文大學校友會聯會張?昌幼稚園門口已聚集了一大批家長,有爺爺奶奶,有爸爸媽媽,還有家佣。他們手拿接送証,時不時往校門裡面望。潘校長熱情地走過去跟他們聊天。潘校長告訴記者,很多家長都是在家校會中認識的,“跟家長聊天可以得到很多訊息,有利於我們教學工作的開展。”

在香港,家長與幼稚園的聯系十分密切。尤其是2007年學券制推行以后,家長與學校之間的關系更為緊密,政府將選擇權交到家長手中,學校需要通過各種形式與家長溝通,從而保障學校的生源。家長對香港學前教育的影響不容忽視。

其實,家長對學前教育的影響從他們選擇幼稚園的那一刻就開始了。

香港家長如何選擇幼稚園?

“具備戶外活動空間,優質、足夠的老師,充足的學習游戲時間,和家長關系密切”。這是香港教育學院鄭佩華教授心目中的優質幼稚園。

對家長們來說,選擇幼稚園時的首要考慮是在所住地區內選校,但除此之外,他們也常常考察學校的校風、師資、辦學宗旨、教學理念以及學校的口碑等。通過查看教育局網站、學校主頁、家長之間交流,綜合各種因素后,父母們會將一些幼稚園視為“重點名校”。

為子女報讀幼稚園時,家長還會留意幼稚園是否有參加學券計劃,如果家長為子女報讀這類幼稚園,而子女又合乎申請資格,將可獲得一萬六千八百港元的學券資助。

“我看重幼稚園的氛圍,希望女兒能夠快樂成長,不要有太多學業壓力。” 今年9月,李女士的女兒順利讀上幼稚園,成為班裡最小的學生。李女士住在香港大學,附近幼稚園競爭很激烈。去年女兒面試了4間都沒成功,現在女兒讀這家是朋友介紹的,每天坐校車都要半個小時。

香港基督教布道中心樂富幼稚園李校長認為,家長的選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校的教學。“附近有幾家很好的小學,家長希望自己孩子畢業就去那裡。他們說小學第三個禮拜就要默讀,說我們的課程太簡單,家長要求抄啊寫啊。但是教育局的課程指引又說不能這樣,要求以兒童為中心,以游戲的方式學習。我們很矛盾,但為了收生,我們也增加了線條練習和寫字。為了讓家長理解學前教育的理念,學校也經常邀請家長來參與學校的教學活動,像我們的特色‘區角活動’就讓很多家長明白,在游戲中也可以學到很多知識。”

不甘孩子落后,爭相報讀培訓班

住在港島的王太太告訴記者,周圍的朋友有的讓1歲的孩子學西班牙語,有的孩子3歲就開始學數學和鋼琴,甚至還有給孩子同時報了十個興趣班。她抱怨說:“一些知名本土幼稚園和國際幼稚園專門設立了全英文面試,如果家庭不建設全英語的語言環境並讓孩子上英文班,根本競爭不來啊!”

今年年初,香港教育學院兒童研究與創新中心以問卷形式,訪問了來自全港24間幼稚園的1260名家長,以了解他們如何安排幼兒參加課外興趣班的情況。調查顯示,有三成家長表示,已為子女報讀3個或以上的興趣班,45%的家長報讀1個至2個興趣班。有四成家庭每月投放在孩子上興趣班的花費少於500元,兩成家長每月相關開支超過2000元。

調查顯示,約55%家長指自己關注幼兒的“體能與健康發展”,但在實際上替孩子報讀興趣班時,49%的家長會選擇英文班、39%則報讀繪畫班,而報讀舞蹈班及音樂班則各佔24%。隻有15%家長會為子女報讀有關體能發展的活動班。由此可見,家長幼兒教育的信念與實際行動並不一致。 在壓力來源方面,家長最大的壓力來源是“幼兒將來的發展”,24.8%的家長壓力來源是“幼兒小一入學”。

香港教育學院兒童研究與創新中心總監鄭佩華指出,調查結果顯示,家庭收入愈高,家長替孩子報讀興趣班的數目愈多。她建議家長:“小朋友需要更多的空間,才能健康成長,拔苗助長帶來的效果並不好。學前教育培養的目標不僅僅是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小朋友自理、自助、自學的能力。”

家庭與學校溝通頻繁

香港中文大學張?昌幼稚園的家長教師會今年已成立第四年,葉女士是其中成員之一,兒子正就讀K2班。從兒子進入幼稚園開始,葉女士就加入了家校會,她說:“這兩年和兒子一起參加了很多學校舉辦的親子活動,上個月才剛剛去學校幫兒子慶祝生日。每年家校會都舉行兩次旅行,還作為義工幫助學校活動設立攤位,去年還參加了幾個幼稚園合辦的聯校活動。” 通過參加家校會,葉女士更加認同幼稚園的教學理念。與校長、老師溝通頻繁,甚至和一些家長還成為朋友,幫助兒子學習的同時,也充實了自己生活。

校長潘惠平表示,家長教師會對學校的教學有很大促進。“通過日常豐富的活動,合力幫助學生完成學業,並且及時收到家長反饋,制定教育措施更加完善。”

除了每個學校自主成立的家長教師會外,全港已成立18個家長教師聯會,同一地區的家長教師會自發組織,聯系區內的家長教師會,結集地區資源,共同為深化家校合作而努力。

香港學前教育強調“兒童為本”,幼兒的學習受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影響,各方面適當配合才能讓幼兒發揮潛能,為終身學習打好基礎。

(“十問香港幼稚園”系列報道之十:香港學前教育的未來在哪裡?即將推出,敬請關注。) 

(責任編輯:袁勃、林露)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