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

湖北全面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

智慧校园敞开求知新大门

本报记者  田豆豆  吴  丹  吴  君
2025年05月23日09:00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报告老师,火星救援车智驾测试一切正常,等候登陆指令。”在武汉经开区神龙小学,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项目式学习等方式,自制火星沙盘和救援车,模拟“智能火星车救援任务”。

  智慧教育,举目可见。武汉大学卓尔体育馆,教育数字化成果琳琅满目:武汉大学“天问”人形机器人和智能仿生鱼前,一批批中外来宾驻足参观;华中师范大学自主研发“师说”大模型,为职前职后教师教育提供多场景一体化服务;武汉音乐学院以曾侯乙编钟为原型,利用动作捕捉、3D建模技术等,复原编钟演奏的虚拟体验……

  5月14日至16日,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在湖北省武汉市举办。作为教育信息化试点省份、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整省试点省份,湖北省以丰富实践成果与创新探索经验,成为观察中国智慧教育发展、把握未来走向的一扇窗。

  ——编  者  

  

  拉近空间距离

  促进城乡教育共享

  “我们先把纸对折,从机头开始勾勒半架飞机的轮廓……”

  5月12日上午,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卞和小学的教室里,剪纸老师颜彦手持红纸作示范,目光不时投向教室前后的3台摄像机。此刻,她的教学场景正通过“南漳名师课堂”系统,同步传输至清河管理区完全小学和长坪镇黄潭完全小学。

  “通过‘云端’架构,我们打破了传统的教育边界。”南漳县教育局局长罗强介绍,该县已形成“城区校带乡镇校、中心校带乡镇校、强校带弱校”的教联体数字化教学模式,惠及师生6万余人。省级非遗“南漳剪纸”等特色课程借力数字化实现全县普及,乡村学校音乐、美术课程开课率从30%提升到90%。

  这是湖北省教育数字化改革的生动实践。2014年,湖北省获批国家教育信息化省级试点。“此后,我们不断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学校网络接入速度和学习终端普及率,改善信息化基础设施条件。”湖北省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心主任田明华介绍,2014年至2018年,湖北省学校网络接入率从73.9%增加到97.3%,教室多媒体覆盖率从72.9%增加到90.7%。

  2019年,湖北省深入落实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并逐步构建起覆盖城乡、服务均衡、安全高效的教育信息化新生态,资源供给从单向传输向精准匹配转变,教学模式从经验驱动向数字赋能转型。

  为了进一步缩小城乡、校际差距,2022年湖北省启动基础教育城乡联合体建设。“我们以教育数字化为手段,实现‘大联小’‘强联弱’‘城联乡’,让城乡学校、强校和薄弱学校等同上一堂课,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田明华说。

  目前,湖北省中小学校普遍建立了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的“三个课堂”常态化应用机制,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各级各类学校网络千兆到校,多媒体设备覆盖率100%,高校教育应用IPv6支持率100%。

  跨越数字鸿沟

  提升终身学习水平

  时下最流行的无人机,“飞”到了银发一族身边。

  “前推左摇杆,平稳起飞;前推右摇杆,缓缓前行……”在湖北开放大学社区教育学院的无人机课堂上,宋莉萍手持操控手柄,紧盯着眼前的电脑屏幕,操作模拟无人机起飞、悬停、移动、降落。

  对摄影情有独钟的宋莉萍,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退休教授。去年9月,湖北开放大学首开了无人机航拍班,名额很快就报满了。近期,学校又开设了无人机摄影班,宋莉萍和10多名学员抢到了课。“模拟训练熟练后,我就可以驾驶无人机飞跃山山水水,定格全国各地的美景。”宋莉萍说。

  数字时代,以教育数字化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让更多群体跨越数字鸿沟,提升终身学习公共服务水平,是教育改革创新面临的重大课题。

  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我们以社区教育网为依托,建成了涵盖省、市、县三级老年教育的在线学习平台。”湖北开放大学校长陈志祥介绍,2023年上线的“荆楚学习广场”,是全国首家与国家开放大学终身教育平台互联互通的终身学习平台。两个平台的学员只需通过统一身份认证与授权、调用课程接口,就可以共享578门课程、12004个数字化资源和学习行为数据。

  湖北的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不仅纵向到底,也横向到边。“我们积极与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农科院、湖北省中医院等院校单位合作,以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为学员提供个性化学习内容、学习路径规划等服务。”陈志祥说。

  据了解,“荆楚学习广场”共开设无人机摄影等1212门课程,提供16772个学习资源,已服务4000多万人次。

  从“荆楚学习广场”的海量资源共享,到智能技术勾勒的个性化学习路径,永不落幕的在线课堂承载着万千学员的求知热忱,让“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照进现实。

  拥抱人工智能

  助力师生减负增效

  武汉大学信息学部实验室里,学生围坐在电脑前,正对着武汉大学珞珈在线AI(人工智能)智慧教学中心助教“珈珈”请教问题。

  “请介绍检索系统的组成原理。”学生在对话框输入问题后,几秒间,“珈珈”就将检索系统的传感器、变送器、信号调理电路等几个关键部分和工作原理步骤一一列举出来。“不仅回答得快,而且表述精准。”有学生感叹。

  武汉大学本科生院院长吴丹介绍,“珈珈”诞生于去年9月,与它一同诞生的还有武汉大学数智教育实践创新平台的AI助教“珞珞”。

  “‘珞珞’能帮助学生进行更多的科研实践。例如,计算机视觉实验室的学生可以通过‘珞珞’找到最新的学术论文,自动优化模型参数。”吴丹说。

  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教育变革创新。近年来,湖北省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在各类高校建设了AI助教等新教育场景,推进智慧教育新基建。目前,湖北省41所中小学校、45所职业院校、52所高校建成全息互动课堂、人工智能教室等数字立体教学空间。

  为了提高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发挥智慧教育新基建的作用,湖北还鼓励大中小学校将AI融入育人全过程。“我们在武汉、宜昌等地加快普及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在武汉科技大学推出‘智能筑砌机器人平台’,组建湖北人工智能学院等。”田明华说,人工智能已经贯穿了湖北“备—教—学—评”的教学全过程,助力师生实现减负增效。

  面向智能时代的多样化教育需求,湖北已绘制了数字教育的新蓝图。“我们将以‘大模型重构教育生态、智能体贯通全链场景’为战略牵引,构建覆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的全域AI应用体系,建设未来人工智能教育新高地。”湖北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周静说。

  《 人民日报 》( 2025年05月23日 07 版)

(责编:郝孟佳、李依环)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