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

精准画像 价值引领

为思政教育装上“数字引擎”(教育名家笔谈)

靳敏
2025年05月19日09:09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字号

  西华大学校园风光。

  作者靳敏肖像画。
  张武昌绘

  西华大学校园风光。

  数字化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教育生态,成为推动教育创新与变革的强大引擎。在这一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如何运用数字化思维理念,借助新兴智能技术工具,为青年学子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发挥数据金矿的思政指数价值

  数据被誉为信息时代的“石油”“金矿”。在高校教育场景中,源源不断、实时生成流转的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动态轨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数据资源。通过全域全量的校园数据资源集成、治理和结构化分析,这些数据将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导航。

  西华大学通过建设“西华易班数字思政平台”,打破信息孤岛,打通跟学生高度关联的多个业务系统壁垒。学校整合学业数据、科研轨迹、心理测评、社区生活、第二课堂、社会实践、毕业发展等数据源,构建起覆盖人才培养全周期的数据采集系统。在此基础上,建立育人成效与学生成长“双向度”、思政过程与育人结果“双维度”的“思政指数”。“成才指数”通过学业成绩分析、心理测评数据、科研行为画像、校园生活轨迹等构建起一幅幅鲜活的学生“数字画像”。该画像支持学生数据的综合查询、自动分析、及时预警和评价生成,不仅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成长反馈,还能激发学生成长成才的内生动力。“育人指数”记录分析思政工作过程和成效反馈,全景展示辅导员、班级和院系思政工作状态,为思政工作提供量化评价指标。这一创新举措不仅实现了对学生思想行为动态的实时精准掌握,更推动了数字轨迹与育人评价之间的高效价值转化,为精准施教奠定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构筑以学生为本的泛在教育空间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空间的边界不断拓展,从传统的物理课堂延伸至网络空间,突破了校园围墙和虚实界限,日益呈现出开放性、流动性。“教育新基建”的目标之一,是建设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相融合的“泛在”教育场景。覆盖学生学习科研和校园生活全过程的数字平台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空间场域。

  西华大学紧跟数字技术发展趋势,在微信端建设西华易班“一站式”学生门户入口,推出覆盖学生全方位学习生活的轻应用,通过数字身份赋予、数字系统联通、数据交流互换,创设无感浸入、融合共生的“大思政”场域。在这个数字校园“孪生空间”中,学生从收到录取通知书起,便能进入线上班级,与辅导员和同学交流互动,提前熟悉校情,并在线完成入学报到、宿舍分配、入学教育等流程。凭借系统生成的二维码,大一新生可轻松入住宿舍。在校期间,奖勤助贷、志愿服务、宿舍管理、心理健康、问卷填报、信息查询、活动报名等均可通过易班在线办理,实现便捷高效的学生事务管理。从新生“未进校、先进班”的前置融入,到毕业生“离校不离班”的持续关怀,思想引领贯穿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易班“数字班级”还为任课教师提供多维、深度的学情分析,为师生搭建线上互动平台和提供教育资源支撑;“AI+思政”教学团队训练课程垂直大模型,搭建集成式智慧教学互通网络平台,探索联通式交互学习方式;“线上党支部”网络群组将育人力量下沉到专业和班级、社区和楼栋、实验室和科创团队;“壹麦”“聚力”“破晓晨曦”等“网络文化工作室”充分发挥优秀师资、案例资源、朋辈榜样的引领、激励作用,推动德育共同体落地生根。

  这一系列创新实践,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主线,以大数据为牵引,融通思政课堂、专业教育和日常思政场景,创新思政教育组织形式,实现多元主体及时联动、协同育人,让思政教育从“单向灌输”走向“多元协同”,从“固定时空”迈向“无界育人”,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立体的全方位教育体验。

  形成精准滴灌的智慧育人模式

  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智慧思政”系统,流转的核心数据是资源信息,重要功能是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和个性化获取。通过建立“精准识别—精准分析—精准供给—精准评估—精准管理”的运行体系,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全方位育人领域实现横向覆盖,在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时间序列中实现纵向贯通,有助于解决传统思政教育存在的盲目性、局部性、滞后性等问题。基于对教育对象行为心理、信息和资源需求的精准评估,数字平台可连通学校各个业务系统、资源平台以及新媒体账号,建立分层分类点对点推送网络,在恰当的时机将精准匹配的信息推送给合适的学生群体,实现精细管理服务与悉心教育关怀,确保学生能及时获得所需的成长支持与思想引导。

  “西华易班”在班车预约、活动报名等轻应用中嵌入诚信教育,将就业信息精准推送给专业匹配的学生,结合就餐数据分析实施精准资助,针对宿舍晚归、学业预警及时对学生开展线下关心引导。在心理健康、政策咨询、网络舆情等关键领域部署智能预警体系,运用DeepSeek等人工智能技术,开发“有问必答”AI助理功能,为学生提供一对一即时咨询服务,配合“易班面对面”等线下学校领导与学生交流活动,形成“键对键—面对面—心连心”的数实联动响应机制,对学生的急难愁盼件件有回复、事事有回应。数据的效度转化为教育的温度,让关心关怀润物无声精准抵达学生心田。

  加大铸魂育人的思政内容供给

  当代青年大学生是“数字原住民”,用网的个性化和社交化需求显著,思想教育要入脑入心,需要利用校园数字平台的资源共享、价值共创、平台互通等特点,加大思政内容供给,遵循学生认知心理和网络传播规律,唱响红色主旋律,在“大流量”网络中建设学生触手可及的“正能量”课堂,打好网络空间“流量争夺战”。

  西华大学依托B站等新媒体平台,建设“青梨派”思政理论课在线学习平台和学生实践成果展示平台,推进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互融贯通,引导学生将理论学习和实践研学成果通过网络平台展示出来,在知行合一的学习实践中促进知识的深度内化与思想升华。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思政理论课虚拟仿真实验室,综合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建立红色资源数据库和线上体验馆,将丰富的红色资源转化为图文、音频、视频、动画、游戏等生动形式,让红色文化在数字空间“活起来”,使思政教育更具吸引力与感染力。学校建好用好新媒体,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加强先进典型宣传力度,以情感叙事、生活叙事取代宏大叙事,让思政教育从“高高在上”变得“触手可及”,以身边榜样感染身边人,让信仰之光照亮青春前行的方向。

  在web3.0互联网、大数据、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技术赋能下,系统化、精准化、智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样态和学科研究新范式正在成为现实可能和创新增长点,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以“立德树人”为本,以数字技术为翼,高校正主动顺应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发展趋势,全力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内涵与实践路径,坚持数据赋能推动育人资源的精准配置和教育引导的靶向发力,坚持以人为本营造温暖包容的数字空间育人氛围,坚持系统推进完善智慧育人体系、优化思政内容供给,让立德树人既有数字技术的力度、又有人文关怀的温度、更有思想教育的深度,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作者靳敏为西华大学党委书记)

  中国教育学会与本报合作推出

(责编:郝孟佳、李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