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

加快建设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的师资队伍

熊 璋
2025年05月08日10:24 |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小字号

人工智能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带来前所未遇的风险挑战。当前,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和全社会通识教育,是适应国家高质量发展需求、培养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这也对培养一支专业的、创新型的师资队伍提出了新的要求。

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需要强大的师资力量

不论是全学段的人工智能教育,还是全社会的人工智能通识教育,都需要强大的师资力量。

人工智能教育是素质教育。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和全社会通识教育都是面向学习者人工智能素养提升的教育。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是人工智能社会的一员,不论是研究开发人工智能,还是实际应用人工智能,都是与人工智能的协同,都需要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必备的品格和关键的能力,需要具备人工智能素养的专业队伍实现有成效的教育。

人工智能教育是科学教育。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和全社会通识教育都是科学教育,目标是培养青少年的好奇心、求知欲、探求欲和科学精神,培养大学生利用人工智能进行科学发现、探索和攻关的能力和潜质。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准确、系统地向学生传授人工智能的科学和技术,尤其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未来的发展潜力。

人工智能教育是跨学科教育。人工智能是基于计算机科学在科学技术及其应用上的显著跃升,直接关联数学、统计学、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和机械等多个学科,同时赋能几乎所有学科。借助人工智能教育,培养学习者的跨学科认识和能力,解决复杂的跨学科问题,需要教师关注交叉学科的学习和研究,能够在全学段教育和通识教育中,发挥人工智能赋能各学科的作用,取得更大领域的教学效果。

强化信息科技和计算机学科教师培训

当前,不少高等院校已经从计算机学科延展出了软件工程学科、网络安全学科和人工智能等学科。这些学科的师资队伍多数是打通的,是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第一梯队。此外,对于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教育,当前已经制定了信息科技课程标准,同时有一支非常敬业和进取的信息科技师资队伍。这个群体应该成为中小学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的第一梯队。

信息科技教师要提升人工智能素养。信息科技教师有信息素养、数字素养和技能的训练,面对新一代人工智能的生成式能力和人机协同解决问题的模式,信息科技教师要在数字意识、计算思维、数智化学习和创新、智慧社会责任等四个维度,不断提升自身的人工智能素养,示范和引领学生人工智能素养的提升。

信息科技教师要强化人工智能知识。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信息科技与其他学科融合发展起来的,对信息科技、计算机科学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也进行了大的更新和扩展。因此,对于从事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的教师而言,要积极更新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围绕数据、算法、算力等基础技术,以及大模型、生成式人工智能、具身智能等新技术加强学习,不断强化自身的人工智能知识和应用能力。

信息科技教师要掌握人工智能技能。人工智能既是教育的内容,又是教学的手段、教育创新的手段。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和全社会通识教育绝不是传统的应试教育,不能“卷”题目、“卷”分数。教师要利用人工智能赋能教与学的全过程、赋能教学评价的全过程,特别是赋能学生的全面发展。

鼓励各学科教师积极投入与人工智能的交叉融合

各学科的教师都是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和全社会通识教育的重要力量。

各学科教师要提升“双核要素”。教师素养的 “双核要素”,是指自身的学科能力,以及适应信息社会、网络社会发展的数字素养和技能。在人工智能教育场景下,就是指自己的学科能力和适应智慧社会发展的人工智能素养。

各学科教师要主动拥抱人工智能。新一代人工智能催生了新的科学发现范式,赋能各学科取得很多突破性进展。各学科老师要以开放的心态迎接人工智能在各学科的应用及其价值,带领学生利用人工智能赋能本学科的学习、实践和研究,在学科交叉的更大空间培养面向未来的复合人才。

各学科教师要创新跨学科教学模式。在人工智能赋能本学科的学习和研究的同时,本学科也反向助力人工智能的发展,这种双向的赋能和促进,是真正的交叉和跨学科创新模式。各学科教师要突破本学科传统的教学及其评价方式,创新跨学科的教学模式和评价变革,探索跨学科场域下的项目式教学、沉浸式教学和团队式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加愉悦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全方面成长进步。

(作者熊璋,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责编:李依环、熊旭)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