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

大山里的阅读写作课

宋 飞
2025年02月24日05:51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老师,沙和尚的担子里挑的是什么?”“担子装着师徒四人的行囊,比如八戒从高老庄带的衣裳……还有取经路上的酸甜苦辣!”

  在河北平山县北冶中学商务印书馆乡村阅读中心,孩子们踊跃提问,我戴上孙悟空的面具,卖起了关子。

  作为中央和国家机关青年支教帮扶队的一员,我来到北冶乡。课堂上,我常扮成各种角色,将经典名著化作鲜活故事,引导大山里的孩子爱上阅读和写作。

  初来乍到时,师生之间难免面生。我想与孩子尽快熟悉起来,于是利用课余时间带着他们一块儿在操场试飞无人机。后来,有学生在作文里写道:“原来山外的世界,可以这样近在眼前。”

  而在灯下批改周记,里面也常常埋藏着惊喜:有的写道“老师带来的无人机像是一双可以翻越大山的眼睛,托起它的感觉,就像让梦想在手掌上起飞一样”;有的则把户外活动的山色记在心里,将秋日山林比作“火红披肩缀着绿墨,翠色穿林过溪流入云际”……字字句句,有声有色,皆是童真与活力的迸发。

  最打动人的,是一沓“树叶信”。

  一天自习课后,六年级学生缑文呈追出教室,塞给我一摞五彩树叶,走廊灯光下辨读:“感谢您教给我们知识”“我很喜欢您的教学方式,您用生动的语言将我的思绪带到其中”“想在下雪时跟您打一场雪仗、一起堆雪人”……一片片树叶上的稚嫩字迹,写满了孩子们纯真的情感和对未来的憧憬(见图,宋飞摄)。

  广袤田野,无论是四季更迭的美丽景色,还是生机勃勃的劳作身影,处处都是写作的素材。上阅读写作课时,我总在琢磨:如何让这山水化作孩子们笔尖流淌的文字呢?

  课堂上,我以人民教育家于漪的《往事依依》举例:“好文章是感情的自然流露,而非搔首弄姿、惺惺作态、凌空蹈虚。”又借作家刘亮程的话启发学生:“文字到达一根木头时,木头有灵。到达一片树叶时,树叶有灵。文字所到之处,世界灵光闪闪。”阅读是唤醒孩子们的写作悟性最有效的方式。第二周的周记中,果然就有了这样的句子:“晨雾裹着炊烟,把山村泡成一杯热茶,太阳一抿,就化了”……

  夜深了,学校宿舍楼的灯光渐次熄灭。路过阅读中心,门上的对联又吸引了我的目光:“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乡村教师就像是点灯人,一盏盏灯亮在希望的田野上,照亮的不只是课本,更是孩子们眼里永不熄灭的光。

  (作者为本报地方部记者)

  《 人民日报 》( 2025年02月24日 15 版)

(责编:牛镛、岳弘彬)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