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多方面积极探索 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人才保障
人民网北京12月27日电 27日,以“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主题的人民网2024大学校长论坛在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初心报告厅”举行。天津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敏表示,要建设教育强国,要实现科技的自立自强,就要把高校的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天津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敏发言。任峰涛 摄
王敏谈到,第一,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要从需求端和供给侧两个方向同向发力。高校具有非常良好的科研机制体制,更利于开展有组织科研,针对产业提出的问题,快速给出解决方案。第二,传统产业不断优化升级,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质量有了更高要求。高校可通过组建交叉学科、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团队,来解决复杂的工程技术问题,满足企业需求。第三,科技成果转化需要人才支撑。高校作为人才培养高地,应充分利用资源,建设专业的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培养能产出创新科技成果的人才,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持续动力。
谈到如何强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时,王敏表示,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要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学生不仅要能在学术研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需确保所学能够满足产业的实际需求。天津科技大学采用双师制培养模式,邀请企业导师、技术人员走进课堂与实验室,与教师共同授课、研讨。学校还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教材编著,确保教学内容紧跟产业前沿。
针对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遇到的“不敢转、不想转”的问题,王敏表示,天津科技大学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则会得益于该校在机制、体制、模式和队伍等多方面的积极探索。
王敏介绍,第一,学校在天津率先实现高校教师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个人所得税减办征收。这一举措有效减轻了科技人员的税收负担,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活力和转化积极性。
第二,学校在天津市高校中率先提出了社会服务型教授的职称评审序列,为那些善于进行成果转化但可能不擅长传统学术研究的教师提供了职称晋升的空间。
第三,在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方面,学校将95%的权利赋予团队和个人,极大地激发了教师的科技成果转化意愿和积极性。
王敏谈到,为了解决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不会转”问题,学校成立了独立的技术转移中心,聘请了50多位技术经理人,为教师进行成果转化提供专业支持。
王敏介绍,学校建立了前沿技术研究院、滨海创新中心和大学科技园等创新平台,为科技成果提供从基础研究到概念,再到企业孵化的全方位支持。此外,学校还成立了海河科创学院,专门进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智库建设,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郝孟佳、实习生陈成)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