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投身“银发经济”是一种相互成全
近期,展现养老院生活的系列短视频“哏都养老院”在网络上刷屏,一群平均年龄超75岁的老人,把人生经验用乐观、豁达的态度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短视频的制作者是90后青年陈卓,他毕业后回到老家天津,帮着叔叔打理养老院:“爷爷奶奶们吃喝不愁、身体健康,但不太开心。照顾老人的心理健康,确实需要动点脑筋。琢磨了一个多月,我决定开启一项新试验——拍短视频。”陈卓正是眼下越来越多投身“银发经济”的青年中的一员。
家家都有老人,人人都会变老。相关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近3亿,而且还在不断增加,老年人的需求是民生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经济规模看,我国“银发经济”规模大概7万亿元,占GDP比重6%左右,专家预测,到2035年,其规模将达到30万亿元,占GDP比重约10%。如此庞大的规模决定了“银发经济”举足轻重的地位。
当前,一些80后、90后青年积极对接“银发经济”需求,有的做起老年人照护师,帮老人翻身拍背、喂水喂饭;有的成为养老院里的高级心理咨询师、健康教练,给老人提供更周到的保障;有的成为养老机构的负责人,致力于为老年人创造舒适的康养环境;有的把拍段子等时下流行的娱乐方式引入老年人中,给他们带来欢声笑语……有了年轻人的参与,老年人的康养就有了更多青春气息、更多生机活力。与此相对,在对接“银发经济”需求的过程中,很多青年也找到了创业的风口、事业的平台、工作的意义,这种银发与青丝的彼此互动,实则是一种相互成全。
一段时间以来,“银发危机”引发很多人的担忧——社会老龄化趋势加强,劳动力减少、社会保障压力增大。但从情感和伦理上讲,哪个老年人不是从少年、青年、壮年一路走来?一个社会如果把大半生作出贡献的老年人视作一种负担、当成一个问题,显然欠缺温度。相反,积极直面“银发经济”,积极回应老年人期盼,是一个负责任的社会应有的态度。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这是我国首个以“银发经济”命名的政策文件,也是“银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看到政策契机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一些现实的问题。“银发经济”规模虽大,但绝不能单纯地将其看作一门生意。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须注重社会效益。心怀公益,一切以服务为重,着力满足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现实需求,发展“银发经济”才能不失方向和意义。
在鼓励更多青年为城市退休老人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农村老人的类似需求。相对而言,这个群体没有太大的购买能力、消费能力,表达诉求的渠道也更单一。相关政府部门应充分认识到这种客观存在的城乡差距,以更大力度进行顶层设计、政策扶持、资金保障,更好体现公平正义。此外,即便是用市场和政策的办法,调动更多青年投身“银发经济”、增加养老的市场供给,也并不意味着为人子女者就可以当“甩手掌柜”。眼下,一些老年人沉迷手机难以自拔,被各种养生骗局围猎等,其实都与缺乏子女陪伴有关。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子女多些关心关怀,相关部门多些温情以待,社会上多些可靠的养老服务,一代代年迈的父母,乃至终将老去的你我,才能安享幸福晚年。
(作者:李思辉,系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