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

2023高校“开学第一课”系列报道——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长赵祥模:建广厦万间,筑美好未来

2023年09月19日15:59 |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小字号

秋高气爽,青春起航。梦想启程,奋楫扬帆。2023级新生正迎着旭阳,踏上全新的人生旅程。号角吹响,如何更好适应大学生活?笔墨芳华,如何绘就美丽的人生画卷?又到一年开学季,大学书记、校长的谆谆教诲润泽身心。人民网特别推出“2023高校‘开学第一课’”系列报道,愿同学们带着这份叮嘱勇敢地开启新的篇章。

人民网北京9月19日电 17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23级本科生开学典礼暨军训总结表彰大会在草堂校区主田径场举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长赵祥模以《建广厦万间,筑美好未来》为题寄语新生,这也是学校“美好人居”大思政课的开学第一课。

“希望大家牢记校训、践行校风,厚植‘建广厦万间’的情怀,坚定‘筑美好未来’的决心,书写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民族、无愧于人类的奋斗篇章。”赵祥模寄语全体学生,“建广厦万间”需要有胸怀天下的格局情怀,需要有肩负使命的历史担当,需要有温暖世间的博爱之心,需要有持之以恒的奋斗精神。(郝孟佳、实习生萧丹妮)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长赵祥模在2023级开学典礼上讲话。校方供图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长赵祥模在2023级开学典礼上讲话。校方供图

以下为赵祥模校长在2023年开学典礼暨军训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节选——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军训承训部队的领导和教官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金秋九月,丹桂飘香。今天,我们隆重举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23级本科生开学典礼暨军训总结表彰大会。在此,我谨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向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来到建大学习深造的各位新同学,表示衷心的祝贺和热烈的欢迎!向辛勤培育大家的父母、老师致以崇高的敬意!借此机会,我也要向军训期间付出辛勤汗水的全体参训教官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学们,其实和大家一样,我也是一名刚到学校担任校长不到一周的“建大新人”,我来建大时也做了一些功课,尤其是在建大近一周耳濡目染的感受,更是让我对这所百年名校充满了敬意。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办学历史悠久,可追溯到1895年的北洋西学学堂,1956年由东北工学院、西北工学院、青岛工学院、苏南工专的土木、建筑类系科整建制合并而成,是我国著名的土木、建筑“老八校”之一,积淀了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最早的一批土木、建筑、环境类学科精华,现在是陕西省、教育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共建高校。并校67年来,学校培养了包括13名院士在内的30余万名德才兼备的国家栋梁和优秀建设者,形成了以院士、长江学者、杰青、优青等一批国家级人才领衔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有一级学科博士点1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7个,建有我国唯一的绿色建筑全国重点实验室,是我国土木建筑、环境市政及材料冶金类高水平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在67年的并校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高举民族复兴的伟大旗帜,扎根西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书写了一部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辉煌篇章。并校初,以赵文钦、陈叔陶、刘鸿典、张剑霄、许继曾为代表的一批名师大家,让学校在起步时就有一流的学术视野、雄厚的人才根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学校培养了我国首批供热通风研究生;主导编制了我国首部《钢结构设计规范》,主编了我国首部《既有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评定标准》。从人民大会堂、武汉长江大桥结构方案审查,到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掩体的攻关;从黄土高原、云贵高原、青藏高原的绿色民居实践,到西部绿色建筑设计体系的创立;从钢结构、组合结构,到高延性混凝土等关键技术创新;从西安古都保护,到雄安新区规划;从研发水环境可持续发展关键技术,到膜分离技术突破盐湖提锂关键难题等,一代代建大人砥砺奋进,有力推动了我国建筑科技领域技术进步和产业变革,在祖国大地上留下了建大人自强报国的奋斗足迹。

同学们,也许你们觉得这些高大上的成就距离你们很遥远,也许你们在填报志愿的时候也曾疑虑过报考建筑类大学的优势在哪里?大家要知道,当第一批古猿走出森林,人类百万年的居住史就拉开了帷幕,从树上跳到树下,从森林走到平原,从河谷走进山洞,从茅草屋到泥土房,从石砖瓦房到高楼大厦,都是建筑科技不断发展造福人居环境的潮流印记。

人居环境的改善自古便是政治家、思想家矢志不移、孜孜以求的理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让广厦万间旷古传颂。而千百年来一直激荡我们心灵的,不仅仅是如何拥有广厦万间,而是诗人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能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的“建广厦万间”的情怀。

而今,我们的建筑科技正处于日新月异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从同学们收到建大录取通知书那一刻起,就注定要与“建广厦万间”结下终身之缘,未来世界人居环境的壮美蓝图也将由你们重新定义。在你们即将开启人生崭新篇章的重要时刻,作为校长和一名师长,我想以“建广厦万间”为题,与大家分享几点心得体会。

一、“建广厦万间”需要有胸怀天下的格局情怀

“建广厦万间”需要我们读懂世界、读懂中国、胸怀天下,在世界范围内探索专业领域的前沿边界,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自己的青春年华。读懂世界,需要读懂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前,以智能化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我们要充分预见未来行业领域的重大变革,抢抓发展的历史先机。读懂中国,需要读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从“一带一路”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从新型城镇化建设到乡村振兴战略,我们要以胸怀天下的担当精神融入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大潮。一代代建大学人尽管身处祖国西北,但能够放眼全球思出路、着眼未来谋发展,在国家最需要的地方挺身而出,创造了一个个建筑科技领域的新辉煌。我校第九任校长徐德龙院士,扎根水泥生产工艺及工程领域数十载,紧盯水泥生产卡脖子技术难题,创立了高固气比悬浮预热预分解理论,推动了我国水泥生产工艺和水泥产业的绿色革命,使中国人第一次站在了引领世界水泥技术的制高点。至今,由徐德龙院士亲自作词的建大校歌《高举着民族复兴的伟大旗帜》,每天都在陪伴着大家开启一天的学习生活。

同学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经千件事、交百名友,都是拓宽视野、认识世界、读懂中国的好方法。在大学阶段,大家既要俯下身来,脚踏实地,提升综合素质,打牢专业基础;也要抬头仰望星空,关心世界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树立远大理想,在世界的广角下清晰认知自己的位置和方向,不断积蓄为民族复兴、人类进步不懈奋斗的无穷力量。

二、“建广厦万间”需要有肩负使命的历史担当

“建广厦万间”需要将自我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中,用历史的眼光看现在、预未来。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告诉我们唯有中国共产党,能科学把握和运用历史前进的规律,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历史也是中国共产党筚路蓝缕、奠基立业奋斗史中辉煌的一页。1956年并校之时,西安城墙外还是一望无垠的田野,学校基建工程还没有完成,吃饭都是在临时搭建的茅草棚里。没有教材,教师们就自编讲义;缺少实验设备,就想办法去兄弟单位租借。在老一代建大人的不懈努力下,先后设计了西安市报话大楼、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坑陈列馆、黄帝陵整修总体规划等精品力作。67年的奋进征程中,学校形成了完整的“建筑科技”学科链群,不仅涵盖了城乡建设几乎所有的专业,并且延伸到建设前端的材料、冶金、采矿领域,延展至艺术、经管、人文等相关学科专业。一代代建大人扎根西北,为三秦大地崛起、为丝路沿线乃至更多地区的城乡建设提供经验和智慧。学校历史的光辉事迹就陈列在我们的校史馆内,我希望大家一定要细细品读,去感悟学校扎根西部、不负使命、艰苦创业、服务国家的历史厚重,在学校建设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不断激扬矢志奋斗、报效祖国的决心。

三、“建广厦万间”需要有温暖世间的博爱之心

“建广厦万间”需要涵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品格,惟有关心天下福祉、感知人间疾苦、注重公平正义的人文情怀,才能让我们的技术、艺术和管理植入世间真情。以刘加平院士为代表的三代建大学人,立志为八亿农民建好房子,上高原、下海礁,克服重重困难,从黄土高原的窑洞改造到雪域高原太阳能采暖,从长江上游云南彝族生土民居设计到极端热湿气候区超低能耗建筑,实现了生态民居的重大突破。学校土木工程学院博士生带领的“迅建科技”创新创业团队,近年来在百余个村镇调研,发现乡村农房安全性低、舒适度差、建造效率低、成本高,建设总体量大、单体量小且分散,传统土法作业难以高质量实施,据此,他们用专业技术开发了工业化、低碳化、数字化的绿色装配式农房项目,让盖房子像搭积木一样简单。正是这种关注民生、关心基层的初心,让我们的技术拥有了温度、获得了认可,该项成果荣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金奖。同学们,作为建大人,我们要将人生理想融入到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中,常怀博爱之心,用我们的专业技术为基层社会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勇担服务人民的责任,努力回馈这片哺育我们成长的土地。

四、“建广厦万间”需要有持之以恒的奋斗精神

“建广厦万间”需要宠辱不惊,求真务实,锻造过人本领。苏轼在《晁错论》中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马克思说过:“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长期以来,我国历史上没能留下专门论述城市规划的著作,西方人一直认为中国没有自己的城市规划理论,我校前任校长王树声教授用12年的时间,与团队师生一道对我国1400余座城市的方志图典进行了整理与基础发掘,采集历史文献3000余部,搜集与我国本土城市规划有关的城市图6000余幅,整理研究城市规划经验3700余条,汇总各类相关文献万余篇,最终编著完成了《中国城市人居环境历史图典》这一学术界标志性著作,让中国本土规划理论绽放在新时代的祖国大地,让世界看到中国本土规划道路有别于现代城市规划的博大与精彩,对中国城市规划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

同学们,求学之路不是短时间的发力疾驰,而是长期坐冷板凳的坚持。要保持定力,守得住寂寞、耐得住辛苦、经得住诱惑,静下心来打好基础,从一点一滴、一时一事做起,不断积累,才能攀越追寻真理的人生高度。“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你们生逢盛世、使命光荣,你们风华正茂、未来可期。你们作为青年群体的中坚力量,更应该用奋斗绘就青春画卷、践行初心使命,让青春之花在为祖国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幸福、人类文明的实践中绚丽绽放。

同学们,从进入校园的那天起,你们身上就有了深深的建大烙印,我们会看着大家一步步收获、成长,而你们,也将是母校在“双一流”建设发展关键期持续蜕变的支撑者和见证者。希望大家牢记校训、践行校风,厚植“建广厦万间”的情怀,坚定“筑美好未来”的决心,书写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民族、无愧于人类的奋斗篇章。

祝愿同学们在西建大学业有成,健康成长!祝愿老师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谢谢大家!

(责编:李依环、熊旭)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