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爱农情怀培育(记者手记)
小满时节到,最爱垄头麦。一碧千里的华北平原,小麦籽粒开始饱满,活脱脱、笑朗朗。正值灌浆期,眼下最重要的,就是防病虫害、防干热风、防倒伏。
在基层搞农技、做研究的,往往会长期做记录。这两天,翻看科技小院学生的工作日志,小麦夏管、试验进展、培训计划,问题及办法梳理得清清楚楚,字里行间流露出稳产丰收的信心。15年,15万余篇,9000多万字,见证了他们学习生活、服务“三农”和乡村振兴的点滴。而这只是中国农大在24个省区市139个科技小院的工作缩影。
哪类新技术在农民群体中受欢迎、出实效?2年学制调整为3年培养,学生怎么看?去新建小院做调研,要关注哪些软硬件情况……从细碎繁琐的日志里,究竟能读出什么?我们选取的这5篇工作日志的记录者,有不同专业年级的研究生,也有投身农林教育、推广这一模式的毕业生,是一个,更是千百个。
细细读来,小院学生“思”的情怀和“实”的本领跃然纸上。思字,就是将农民的“田”放在“心”上,一心为民服务。实字,则是“头”戴草帽脚踏实地,把双脚扎进泥土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为解决好“三农”问题、推进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自找苦吃”,是为了让未来的农民少受苦。志在乡村,是因为深知振兴路远,乡村大有可为。
走进乡土中国深处,小院学生收获了知识,增长了才干,这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专业人才培养也有着重要启示。科技小院将研究生培养置于生产一线,通过多方参与,多主体联合,强化爱农情怀培育、科研创新训练、生产技能实训、社会服务实践、创新创业试验5个环节,大力推进科教协同、产教融合、校地合作人才培养,为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探索了新途径。
除了日志中记载的过往,更值得期待的是即将书写的未来。去年,教育部等三部门联合发文,对68个单位的780个科技小院予以支持建设,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更好发挥科技小院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示范作用。如今,在科技小院,不时可以听到院士与小院“院长”畅想愿景,看到各地“院友”互访交流,碰到找上门希望在自家乡镇开办小院的基层干部……服务乡村振兴,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相信小院日志的分量会更加厚重。
《 人民日报 》( 2023年05月21日 05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