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我国超六成学科类国家重点实验室由高校牵头建设
人民网北京7月19日电 (记者李依环)教育部今天上午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科技创新改革发展成效。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雷朝滋介绍,十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高校不断加强创新平台体系建设,大力培养创新人才,加速汇聚创新资源,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交流,高校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实现跃升。
创新平台体系更加完善
高校牵头建设60%以上学科类国家重点实验室
雷朝滋表示,十年来,高校牵头建设了60%以上的学科类国家重点实验室、30%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部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主动布局建设了25个前沿科学中心、14个集成攻关大平台、38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系统布局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超过1500个。
此外,高校牵头建设了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和国家野外科学观测台站等支撑类重大平台,初步形成了层次清晰、布局合理、支撑有效的科研平台体系。
科技人才队伍更加壮大
全国超过40%的两院院士集聚在高校
雷朝滋指出,十年来,高校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群体稳步壮大,全国超过40%的两院院士、近70%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都集聚在高校。
通过高水平科学研究培养高质量创新人才,支撑了数百万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每年大批的优秀毕业生走进国家科研机构、科技领军企业和研究型大学,为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建设提供了源头活水,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人才支撑。
创新资源加速汇聚
高校R&D拨入经费十年累计总额上万亿
雷朝滋谈到,十年来,高校R&D拨入经费从2012年的768.7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592亿元,十年累计拨入经费总额上万亿。企事业单位委托经费由2012年的391.8亿元增至2021年的847.5亿元,增长超过116%。
高校科技活动中的R&D人员全时当量从2012年的20.9万人年增长到2021年的33.4万人年,增幅近60%。创新资源的汇聚为高校原始创新能力跃升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奠定了坚实基础。
国际科技合作更加广泛
高校派出近40万人次参与国际科技合作研究
雷朝滋表示,十年来,高校共派出近40万人次参与国际科技合作研究,出席国际学术会议人员174万人次,发表特邀报告18.7万篇、交流论文88.3万篇。更多高校走出国门,深度参与了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大洋钻探等国际大科学计划,中国地质大学等高校牵头组织了国家首批国际大科学计划之一“深时数字地球(DDE)”,还有多个国际大科学计划正在加快培育。
此外,高校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广泛开展深层次国际合作,建设了70多个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成为国际科技合作的重要窗口和桥梁。
成果转化能力明显提升
高校专利授权量增幅达到346.4%
雷朝滋介绍,十年来,教育部不断强化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和人才队伍专业化建设,率先调整专利资助奖励政策,推动专利申请前评估制度落地,着重发挥产权激励和评价导向作用,高校科技成果供给质量和转化效率显著提升。
高校专利授权量从2012年的6.9万项增加到2021年的30.8万项,增幅达到346.4%,授权率从65.1%提高到83.9%;专利转让及许可合同数量从2000多项增长到15000项,专利转化金额从8.2亿元增长到88.9亿元,增幅接近十倍,不仅实现了量的增长,也实现了质的提升,把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了现实生产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