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

教师“动”起来 学生“转”回来

2021年11月12日08:33 | 来源:光明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教师“动”起来 学生“转”回来

手工、绘画、音乐、朗诵……每天下午,丰富的课后延时服务,让重庆市巴南区清华小学教育集团分校渝汇小学的孩子们,在学好课堂知识的同时,努力发展自己的特长。

“我们是一所新学校,只有四个班级136名学生,但清华小学教育集团一次就交流过来了7名教师。”渝汇小学执行校长杨梅说,交流来的老师个个都是精兵强将,调查显示家长满意度为100%。

“学校的好老师越来越多了,感觉在哪里上学区别都不大。”家住巴南区花溪街道的家长杨迪说。

“盘活”教师资源

“10年前,全区的学生家长都只盯着3所‘好学校’,实在挤不进去了就到区外择校。家长焦虑,我们压力更大。”巴南区教委副主任李孝琴说,近几年,全区学生大幅增长,随着新一批优质学校的出现,在区外就读的人数和比例反而在逐年下滑,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校,在巴南区已经成为现实。

“以前小区的居民都习惯把孩子往区外‘名校’送,现在看到家门口学校越办越红火,好几个在外面择校的孩子都转学回来了。”融汇小学学生家长任女士说。

这是巴南区推动以“区管校聘”为核心的教育综合化改革取得的实效。李孝琴说,“区管”就是由区教委负责全区教师编制的总量控制、动态调整、统筹使用;“校聘”即学校对教师的使用采取按需设岗、按岗聘用、竞争上岗。区教委在区编办对教师编制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对教师编制采取一年一核,充分考虑生师比、班师比、教师实际工作量等因素,同时还兼顾教师年龄结构、学科结构、素质结构、教师特殊情况等,使教师资源的配置得到最优化。

五年来,巴南区推行“区管校聘”改革,以定期交流、跟岗研修,教师顶岗、支教、互派等各种交流方式的干部、教师达3000余人次。因地制宜、统筹使用,“盘活”了教师资源。

从“一头热”到“两头抢”

如何调动教师交流的主动性、积极性?是“区管校聘”改革面临的最大难题。

以往支教交流的老师,特别是到农村学校,大多是被推着出去。对教师来说,被动的多,主动的少;对学校来说,短期有改变,持续影响小。

为引导优质教师资源向相对薄弱学校“流动”,巴南区在实施“区管校聘”改革时,将编制、职称评定向薄弱学校倾斜。朱红莲是鱼洞二小集团的一名优秀教师,2019年由于集团原有学科岗位教师人数超编,业务能力优秀的她不得不面临“下岗”。通过跨校竞聘,她很快成为新学校业务骨干和管理干部,还在该校解决了高级职称的评聘。

“城乡教师的交流必须立足于尊重人、满足人、成就人,需要激发老师们的内驱力,把愿意干、有条件干、有干劲干的选派到需要的学校和岗位上,真正心甘情愿投入到教书育人中。”巴南区教委主任唐泽奎说。巴南区在制度建设上进行了系统设计,比如职务晋升、职称评定与交流经历挂钩,职称评审向农村学校倾斜,中高级教师的评审通过率原则上不低于城市学校。这些政策措施从增强激励、改善待遇、提供保障等多方面调动了教师积极性,让更多优秀干部教师愿意交流、安心交流。

双向流动 促进共同成长

从城市到乡村,从乡村到城市。巴南区创新推出了10多种灵活多样的干部教师交流路径,有不变动人事关系的交流,如顶岗、互派、支教、走教,也有变动人事关系的交流,如区内选聘、跨校竞聘等,还有集团化学校、学区内学校的常态化交流制度,如“名师工作室”“对口帮扶专家团”的交流,使全区的教师充分地动了起来,也快速地成长了起来。

教师队伍成长起来以后,巴南区还在重庆率先出台《巴南区新时代中小学幼儿园养成教育行动计划》,以养成教育为抓手,五育并举,全面促进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

从城区学校选派到南温泉小学任校长的万天宏,在这所农村学校推行先进的教学理念,几年时间就让南温泉小学的田径、足球、书法等体艺项目走到全区前列,培养了一批有特长的学生,学校也年年被考核为优秀。融汇二小的副校长秦琴从农村学校先后被选派到几所城区学校“跟岗研修”。“博采众长”让她的教学水平和管理能力快速提升,在哪所学校都能得到家长和学生的认可。

对于教师编制“走不了”的优秀教师,巴南区还有灵活的“走教”制度。赵艺是一所城区学校的美术教师,她保持原有编制和岗位,每周两天到农村学校南龙小学上课。在南龙小学,她开设了美术欣赏课,还就地取材,用洋葱、凤仙花教孩子们做漂亮的拼贴画。像赵艺这样“走教”交流的老师,巴南区现在有40多个。

让城乡教师交流下得去,留得住,能发展。巴南区“区管校聘”促进了全区教师的双向流动,迅速带动一批相对薄弱学校成长为新兴优质学校,有效化解了择校压力。(记者 张国圣 李宏)

(责编:李依环、郝孟佳)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