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分层教学是让学生寻找自己的“时区”
最近,深圳沙湾中学初三年级分层分班教学在网络上成为热点。尽管校方一再申明分班没有重点和非重点之分,教师的配备一视同仁。但在反对声中,这所中学的“分层教学”实行3天还是终止了。
深圳沙湾中学实行的“分层教育”,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使学生在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提高。实际上,“分层教学”连创新都算不上,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少数学校便引入“分层教学”的概念并探索实施。当然,分层教育这种模式在其他国家起起伏伏,他们的经验和教训,值得“后来者”借鉴。
从新闻披露的内容来看,沙湾中学在暑假前,对初二学生按学生的学科特点和接受能力等因素重新进行了分班。但是,不管校方如何强调这不是简单地划分重点班和非重点班,毕竟这种教学模式是要“区别”对待学生的,家长内心都不免打几个寒颤。
为照顾“平均值”,那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怎么办?化解这样的难题,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过“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策略。“因材施教”至今仍被很多人挂在嘴边,为何解决不了当下教育的矛盾呢?很重要的差别是,孔子时代的“课堂”规模和现代学校的课堂规模是无法比拟的。如果一个老师只带十多个学生,完全可以因材施教,但现代课堂动辄五六十人,“规模化”和“个性化”的矛盾难以协调。
如果仔细研究“分层教学”的授课理念,一定程度上,它可以理解成“规模化”的因材施教。我想,家长之所以反对“分层教学”,他们反对的不是“分层教学”的本质,而是担心“程序正义”:分层的依据是否科学?会不会有成绩不好的“特权”学生进入高层次班级?各层级的师资配备真的能一视同仁吗?即便教师配备一致,但教师的授课态度会不会有所差别?
其实,并非所有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进入“尖刀班”或“重点班”。理性的家长能认识到,如果自己孩子水平没达到那么高的水准,即便想方设法将孩子强塞进去,也不利于孩子的学习,高强度高压力反而会抑制孩子的健康成长。只不过,“尖刀班”“重点班”等不平等现象,已经成为众多家长内心深处的敏感点,所以,他们宁可接受教育“大锅饭”。
深圳沙湾中学的“分层教学”实行3天就夭折了,从网络跟帖来看,很多家长和学生也深表遗憾。在教育问题上,学校比家长专业,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也应该专业地判断各种意见,而不是完全被家长牵着鼻子走。
深圳沙湾中学的“分层教学”并不违背“双减”原则。于该校而言,这也算是有益的探索。只要能保证“程序”和“结果”的公平,那就不妨勇敢一些,用专业意见去说服“众声喧哗”。毕竟,“跑得慢”的学生我们要拉一把,“跑得快”的学生你总不能拽回来吧?
家长群里总在流行一句很鸡汤的话,“每一个孩子都有属于他自己的时区”。好的“分层教学”,不正是在为孩子们寻找自己的时区吗?(陈方)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