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本网原创

南京大学新生学院引入书院模式 “大先生好朋友”探索育人新路

2021年08月18日16:46 |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小字号

“课上,我们可以和院士等名师讨论Maxwell(麦克斯韦);课外,我们可以畅聊红楼梦、外太空……我们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在书院茶话会,我们可以和院长面对面,以轻松愉快的问答方式了解相关学科,一起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

大学是青年学子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为了帮助新生迈好大学生涯第一步,2020年,南京大学正式成立新生学院。历经一年多的探索,作为大学校园生活的起点,新生学院正以丰富的教学资源、多彩的课余活动,助力新生快速融入大学生活。

打破学科壁垒,书院创新育人新模式

南京大学毓琇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祝世宁(左一)与新生面对面交流,并进行答疑解惑。(南京大学供图)

秉文书院、行知书院、有训书院、安邦书院、毓琇书院、开甲书院……2020年秋季学期迎新季,新生学院下设的六大书院首次亮相。各个书院代表不同的学科大类,取名源于南京大学历任校长及知名专家学者,并邀请周宪、赵曙明、邢定钰、沈树忠、祝世宁、李宣东等六位知名学者担任院长,期以大学者们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引新生学院薪火传承、继往开来。

“成立新生学院是健全人才培养新体系、全面落实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也是深入实施‘三三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大类招生培养联动改革的重要实践,更是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先锋行动。”南京大学党委书记胡金波表示。

书院制管理探索建立了以书院为单元的学生学习和生活社区,是南京大学教育改革的一种积极探索和有效尝试。在毓琇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祝世宁看来,在新生培养中注入不同书院独有的文化与气质,让学生们既有南大魂,又有书院神。

对于为什么要专门成立新生书院,新生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蒋恩铭表示,过去,学生一入学就进入专业学院,但有些学生对大学及所学专业的认知并不清晰,对学涯和生涯缺乏思考和规划。“对于一所现代大学,重启“书院制”这种教育模式,将不同专业、不同背景的本科生凝聚在一起,能够有效打破学科壁垒,帮助初入高等教育的青年学子挖掘自我潜能,选择适合自己的路径,合理规划大学生活。”

新生学院的设置正是通过对大一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识教育培养、日常学生管理等职责,联合学校各二级学院共同完成一年级新生向专业学习阶段的分流工作。

“学于书院,不困于学科”。通过举办各类讲坛、开设讲座等方式,邀请社会各界名家大师,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与当下最尖端人才对话交流,感受学术魅力......据了解,这也是新生学院受学生们欢迎的一个重要因素。

“遇见大师”,点亮“科学之光”

南京大学安邦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沈树忠讲授的《地球科学探索与实践创新之路》受到了学生们的热捧。(南京大学供图)

“6600万年前,恐龙从这个星球上消失了。要揭开恐龙灭绝的原因,还要从地球科学讲起——如果将地层比作是一本‘天书’,那么其中蕴含的化石则是书中的‘文字’。这就是我们开设这门通识课的价值。”沈树忠院士在《地球科学探索与实践创新之路》第一堂课上的开场白,一下子就吸引了100多名新生的眼球。

“恐龙灭亡的原因,最早却是物理学家和地理学家发现的。依据是偶尔采样到的火山灰样品中某种天外元素异常丰富,进而提出了行星撞击地球导致恐龙灭绝的假说;地层学家和古生物学家接力研究,发现在墨西哥湾及其周边这种元素丰度最高、向外减少,像破案一样找到了撞击的具体地点。”沈树忠说,“这也是我们欢迎不同专业学生上这门课的意义。”

对许多新生来说,这堂课像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帮助他们触摸到了精彩纷呈的科学之光。自2020年秋季学期,南大就陆续启动了“科学之光”通识课程项目,由院士等学术“大咖”们领衔的高水平师资团队以及各行各业顶尖学者走进新生课堂,聚焦面向未来、学科交叉的主题,帮助青年学子了解学科、确立学术志向,为广大新生选择专业、规划生涯助力导航。

“王牌”专业的顶尖学者给非本专业的大一新生上课,是不是“资源浪费”?在沈树忠院士看来,正相反。

“我认为这个项目很有意义。一方面可以使大一新生拓展知识面、认识和了解科学,适应从高中生数理化学习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转变;另一方面能让年轻学生更直接地领会科学家的敬业精神,激发对学习研究的兴趣和热情。”接受采访时,他这样回答。

有训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邢定钰为新生们精心准备了科学之光课程《物理改变世界》。他认为,这个项目给新生以科学精神的滋润,是通识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意义重大。“只有蕴含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才更具准确性、清晰性;只有在人文精神引领下,科学技术才能向着最利于人类美好未来的方向前进。”

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校长吕建在“科学之光”开课仪式上所说,引领大一新生“遇见大师”,与大师“交谈”,就是感受科学价值,发掘科学兴趣,培养科学精神,提高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关键,也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创新人才培育模式的生动实践。

亦师亦友,“大先生好朋友”与新生共同成长

今年5月,100余位新生在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溪田田园综合体参加实践活动。(南京大学供图)

在新生书院,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人才培育模式的创新,已经延伸到课堂之外。

爱国爱党爱校主题讲座、音乐党史大课堂、南大演说家、校园马拉松大赛、定向越野比赛、参观活动,还有“小蓝鲸劳动月”、“宿舍文明月”……“在书院这一年,不仅在各类课堂、讲座上与名家大师面对面,收获了知识,也有机会与他们一起共同参与很多实践活动。”新生书院学生潘玉琪的相册里记录了一年来她参加的丰富活动。

让潘玉琪感触更为深刻的是,在南京大学,有一大批致力于塑造学生品格与品行的“大先生”、“好朋友”。他们亦师亦友,用科学的方法鼓励引导、用仁爱的胸怀关心呵护,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前进方向、明白为人处世的道理。

今年5月,在行知书院院长、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赵曙明的带领下,来自各大书院的100余位新生赴南京江宁区溪田田园综合体参加实践活动。听讲解、种黄豆、割油菜籽、磨豆浆……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走进农村,深入了解农村生活,亲身体验怎么种粮食、怎么收割等,体会躬耕的辛苦与光荣,也在实践中进一步增长知识。

坚守三尺讲台已20余年的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陈鹏飞,在平时与学生们的相处中,除了钻研课题、探讨学术之外,也交流分享职业道路和人生选择的经验。“老师,想转专业怎么办?”“下一步是求职还是深造?”“干一行爱一行,还是爱一行干一行?”面对学生们因身份转变而感到的迷茫,他常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来进行分享。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新生学院制度的基础是通识教育,而灵魂则是将导师制重新引入现代大学。“导师是向导,辅导员是后盾,朋辈是知音,与其说是探路者、领路人,不如说是学生的‘同行者’。”新生学院相关负责人这样定义了“导师”的角色。

据介绍,一年来,学院全面深化新生导师制,面向新生建设专兼结合的导师队伍,通过建立师生成长与创新共同体,搭建了全时性、近距离、多元化的新型师生交流平台,为学生提供思想、学涯、生涯、心理等指导,组织依托书院、新生学院的德、智、体、美、劳各项育人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并完善其价值取向、学术旨趣、人格养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未来,新生学院将通过打造“思政精品项目”、办好“导师下午茶”“教授午餐会”等师生交流平台、启动大一新生早期科研训练计划、建立一批德育、智育、美育、体育、劳动实践教育等实践基地等方式,丰富育人载体,完善新生适应转换机制,探索常聘导师制新模式,努力构建师生成长与创新共同体,积极探索名校育才创新之路。(李依环、于玥晗、齐琦)  

(责编:李依环、秦华)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