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

北京中考透露哪些教改新信号

2021年06月28日09:02 | 来源:光明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北京中考透露哪些教改新信号

  6月24日,北京市怀柔区第三中学考点考生正在有序进入考场。卜向东摄/光明图片

  6月是大考月,高考之后随之迎来了中考。

  中考承上启下,连接两方。“新高考”改革实施后,每年的中考都被认为体现了“教改风向标”的意义。今年的北京中考26日落下帷幕,围绕试题的分析再次成为舆论焦点。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初三师生,北京市海淀区某中学初三语文教师于敏告诉记者:“学生们总体觉得不错,考完了还比较开心,试题的难度也比较平稳。尤其是语文作文题目,两个题目任选其一,无论是‘做一颗怎样的种子’还是‘我挂断了跨越时间的电话’,一个脚踏实地,一个畅想未来,恰好是青少年的两种性格。基本上关照到所有的青少年,大家都有话可说,同时又考查了学生们平时对于读书的积累。”

  中考试题体现了怎样的教改风向?有哪些值得关注的部分?记者采访了北京考试院相关专家和一些中学教师。

  试卷难度增加了吗——

  “不抢跑”,突出考查的依然是“主干知识”

  中考结束后,一些网友发帖认为“题有些难”,争议主要集中在物理和道德与法治两科,一些网友认为这两科的题目有些“意想不到”。

  对此,北京市特级教师,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教师张玉峰告诉记者:“物理试卷试题多角度、多层次设问,通过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具体表现,确实区分了学生的能力水平。”

  但是,他认为,今年的物理试卷难度还是以“平稳”为先的。“从整体上看,试卷稳中有变,守正创新,是一份有利于有序、平稳推动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试卷。”张玉峰说。

  “试题突出考查的依然是物理主干知识。”张玉峰分析,“例如第9题,以小康向上垫起排球为例,考查的是惯性、力和运动的关系、机械能等主干知识。第11、12、14、15、25题分别考查了力和运动的关系、密度、压强、欧姆定律、电功率等核心主干知识。”

  对于道德与法治试卷的难度,北京市朝阳区教科院教师刘秀洪这样谈道:“试题注重全面考查,既注重对学科基础知识的考查,也注重对学生发展潜能的考查。”

  她同时认为,今年是建党100周年,又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道德与法治试卷也有一些“意料之中”的试题。“比如第20题,在第(1)问中,以井冈山时期‘苏区干部好作风,真心实意为群众’和脱贫攻坚时期‘白昼短,趁夜长,无愧百姓无愧党’两首不同时期的民谣为背景,重在启智明理,引导学生在对比中认同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第(2)问中,以‘学党史,唱红歌’活动为主题,通过分析两位同学唱红歌的感受,引导学生感悟来路之艰辛、出路之可追,从中汲取奋斗的力量、信仰的力量,铸牢信仰之基。”刘秀洪说。

  对于“题目难”的说法,命题组专家这样总结,“我们努力做到的是,‘机械刷题’对中考试题是无效的,引导课堂教学要坚持关注知识本质和思想方法的灵活运用。同时,试题的设问符合教学实际和学生心理特征,试题没有‘偏难怪’,引导教学‘不抢跑’”。

  考察的重点在哪里——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考试评价的重要转变之一

  记者注意到,这次中考试卷几乎每一科都注重在“真实、适切的情境下”给出题目,这也是一些培训机构“押题屡屡失灵”的原因。

  以语文为例,命题组专家告诉记者:“语文离不开情境,在具体而真实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思想,也是考试评价方式的重要转变之一。”

  在生活实践情境的设置方面,“语文‘基础·运用’板块设置了‘制作正阳门宣传短片’这一活动情境,在命题中努力实现两个真实。一是情境本身的真实,从搜集材料到写文字稿,再到制作采访视频,情境的设置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一致,真实可信。二是情境中产生的问题真实,如为短片选字、解决文字稿中的标点及书写等问题,都是制作视频短片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真实问题。”这位专家说。

  数学科目同样如此,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教研员丁明怡告诉记者:“数学引导学生关注真实的社会生活,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如25题,背景是‘邮政企业的收入’,考查学生对统计图表信息的读取,对统计数据的解读与使用。第20题,背景是研究《淮南子·天文训》中记载的确定东西方向的方法,希望学生在阅读分析推理的同时,感悟数学文化的魅力。”

  张玉峰表示,物理试题也在探究实际情境上下功夫,“通过学生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具体表现,考查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例如第20题,以学生熟悉的水沸腾过程为背景,探究水沸腾过程中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特点,考查了学生观察、归纳实验结论的能力”。

  记者注意到,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也是这次数学考试出现的“新亮点”,数学命题组相关专家告诉记者,现实生活中蕴含大量与数量有关的问题,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如第16题,以‘两条生产线加工时间’为背景,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位专家说。

  教改指挥棒指向哪里——

  立德树人的总目标

  立德树人,是贯彻各科的中心思想。围绕这个“总纲”,各个科目有哪些转变?

  语文命题组相关专家告诉记者,语文课程立足让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因此,试题重视弘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比如议论文阅读素材以‘迎接建党一百周年背景下当代青年人的担当’为话题,回顾了党的百年奋斗历史,介绍了‘红色基因’的重要内涵,展示了先烈的感人事迹和当代优秀青年的风采。试题还注重加强对品德修养的引导。比如记叙文阅读文本中关于‘信守承诺’‘遇到困难不放弃’‘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叙写亲切自然,有利于引发学生对品德修养的思考”。

  数学命题组相关专家表示,数学学科结合自身学科特点,选取合适的素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然地融入试题中,发挥试题的育人功能。“如第2题,以脱贫攻坚中的教育扶贫为背景,介绍了2014—2018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专项补助资金情况,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学习环境的提升离不开国家的政策保障与财政的大力投入。”

  刘秀洪告诉记者,道德与法治试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突出党史教育、法治教育,紧扣时代主题,将党史有机融入试题,希望厚植同学们的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

  化学命题同样如此,“试题着力体现化学学科的社会价值,彰显化学学科对人类进步和发展的贡献,激发考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推动社会进步、勤奋学习化学的责任感。例如第16至18题,以我国金属冶炼发展历史为情境,使考生了解化学对社会进步的重大贡献,让考生感悟化学的独有魅力,增强学科认同。”化学命题组相关专家告诉记者,“总之,增强试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弘扬爱国主义情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国家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始终是我们的目标。”(记者 姚晓丹 董城)

(责编:温璐、熊旭)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