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

缩招学硕有利于研究生培养提质

2021年05月25日09:11 | 来源:光明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缩招学硕有利于研究生培养提质

  【光明时评】

  最近,一则“复旦大学经济学院2022年起不再招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消息引发各界关注。

  目前,国内硕士研究生教育阶段,按学位类型可以分为学术学位硕士和专业学位硕士。在此之前,已有多所高校在部分学科领域停招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其中不乏北京大学、复旦大学这样的知名院校。减少学术硕士招生,同时相应增加专业硕士招生,这是在研究生招生人数突破100万大关之后,优化研究生培养结构以及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理性选择。

  研究生培养结构的调整,可以追溯至2009年。当年,教育部提出调整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类型结构,加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并将其作为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重要举措。通过培养机制的改革,建立起实现分类型培养和合理调控学术型、应用型研究生比例的新机制,是实现这一结构调整的重要基础。

  对硕士研究生教育,一直存在两种认识定位。一种认为这属于终结性教育,即把硕士研究生作为培养高学历高层次人才的教育。另一种则认为这属于过渡性教育,即未来学习或就业的准备教育,想成为学术型人才未来准备攻读博士者,可在硕士研究生教育阶段多进行学术训练,而想在硕士课程学习结束后立即就业者,则可在硕士研究生教育阶段多接受职业训练,提高就业能力与适应性。

  发达国家对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定位,多为过渡性教育,并基于此将硕士研究生培养分为两类:学术硕士(研究型硕士)与专业硕士(授课型硕士),前者主要对学生进行学术训练,后者本质上就是职业教育,对本科毕业生进行职业训练,完成相应课程学分,不需要撰写毕业论文就可毕业。很显然,根据这一定位,硕士也并非高学历人才,硕士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提升学生的学术能力和职业能力。

  从过渡性教育产生的作用来看,硕士研究生教育需要有合理的结构。如果学术硕士比例过高,而大量学生未来并不攻读博士而成为学术型人才,这就会造成教育资源浪费,也会发生培养定位与学生自我定位的偏差。这不但影响学术硕士培养质量,也会影响学硕的就业与职业发展。我国在调整研究生培养结构时,确定了到2015年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1:1的目标,并如期实现。从2017年起,专硕招生规模始终大于学硕。2019年,专硕招生人数和在校生人数占比均接近六成。

  随着研究生扩招,学硕比例虽已经低于专硕,但绝对数量仍过高。2020年,我国各高校及招生单位招收的硕士研究生数量首次超过100万,其中40万为学术硕士。同年,博士研究生招生数为10余万。这意味着,只有不到30%的学术硕士攻读博士成为学术型人才。因此,进一步调整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的招生规模,实属必要。

  优化研究生培养结构,有利于高校进一步明确培养定位,也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更理性的学业与职业发展规划。当然,基于传统的唯学历观念,我国还有部分学生和社会舆论认为学术硕士高于专业硕士。一些研究生培养单位,也参照学术硕士培养专业硕士,而没有按类型教育的原则,办出专业硕士的特色。为此,需要继续破除唯学历观念,形成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同时研究生培养单位要坚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定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强师资建设、课程建设,探索新的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蒋理,系教育研究者)

(责编:温璐、秦华)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