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校外培训顽疾也是“刚需”
探索资金“监管人”账户,确保校外培训学费资金安全,为治理校外培训乱象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各种利益链条中,切断获取非法所得的源头,许多关联问题当可迎刃而解。加大力度治理校外培训的顽瘴痼疾,需要更多相关职能部门主动作为,创新服务学生和家长培优补差的“刚需”,促进校外培训市场规范有序经营,带动整个行业健康发展。
最近,《人民日报》刊发“四问校外培训乱象”系列报道,就校外培训是“做教育,还是做生意”“教知识,还是教套路”等进行深入剖析,探讨校外培训行业健康发展之道。校外培训事关许多家庭,行业规模日益庞大,亟须规范管理,如何有效遏制校外培训乱象,成为社会公众高度关注的焦点问题。
近年来,在中央和地方共同努力下,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2018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一批资质不符、违法违规经营的培训机构被依法关闭或停业整顿,但仍有部分培训机构涉嫌超前教育、虚假宣传、乱收费等违法违规行为,培训机构“卷款跑路”事件也时有发生,严重侵害了学生和家长的权益。
目前,在线培训市场持续升温。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基础教育在线行业融资额超过500亿元,超过了行业前10年融资总和。一些培训机构采取商业化营销模式,使用做广告、拼低价、打白条等手段快速拓展市场,这不仅加剧了市场的恶性竞争,也加剧了家长的焦虑心理。不少家长为孩子报名上了培训班,但有的培训机构一旦资金链断裂,长期停课、退费难等风险就完全摊在了学生和家长身上。
不可否认,就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校外培训是不少家庭的“刚需”。有的孩子放学早回家,家长没有下班无人看管,需要上“托管班”;有的孩子成绩不理想,家长没有精力和能力辅导,需要上“补习班”;有的孩子各方面都比较优秀,为了使成绩更上层楼,需要上“提高班”。因为有此“刚需”,在治理校外培训乱象过程中,一些违法违规培训机构改头换面转向“地下”仍有市场,客观上增加了治理和打击的难度。
与此同时,治理校外培训顽瘴痼疾,保障学生和家长的合法权益也是“刚需”,而且是更重要、更迫切的“刚需”。破解这一“刚需”问题,需要从长期以来家长普遍反映的培训机构交费易、退费难等关键问题入手。建立第三方学费监管账户,避免学费预付费直接交给培训机构作为盈利收入,有助于从源头上遏制退费难和“卷款跑路”等乱象。
第三方资金监管模式在平台经济中普遍使用,积累了许多积极的做法和经验,值得校外培训机构监管部门借鉴和推广。没有了预付学费“提前赢利”的空子可钻,校外培训机构“买几赠几”等恶性竞争手段也可望降温,有利于倒逼培训机构把主要精力用于培训教育主业,推动行业规范经营健康发展。
今年春季新学期,北京海淀区教委率先建立校外培训机构资金“监管人”账户,为保障学生和家长的权益做出了积极探索。具体做法是,由监管银行免费开设学费资金监管账户,学生预付学费自动存进账户,监管银行再按“一课次一消”的原则,将相应课时费划转给培训机构,未上课时学费按原路径退还至学生账户,确保学费资金安全。近日,北京校外培训机构正在逐步有序恢复线下培训,海淀区教委进一步明确,校外培训机构线下复课必须接受资金监管。这一做法可促使机构认真上好每一堂课,有效提升教学质量,真正成为校内教育的有益补充。
探索资金“监管人”账户,确保校外培训学费资金安全,为治理校外培训乱象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各种利益链条中,切断获取非法所得的源头,许多关联问题当可迎刃而解。下一步,加大力度治理校外培训的顽瘴痼疾,还需要更多相关职能部门主动作为统筹配合,创新服务学生和家长培优补差的“刚需”,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促进校外培训市场规范有序经营,带动整个行业健康发展。(本报评论员 金雨红)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