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守正创新中培育高素质戏曲传承人才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戏曲为代表的传统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传承质量对弘扬民族文化和增强文化软实力有着重要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戏曲艺术在国家文化格局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弘扬和传承戏曲艺术也成为一项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性文化工程。
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戏曲高水平传承
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的回信中强调:“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近一个世纪以来,戏曲人才培养模式完成了从科班、私塾到现代学校教育的转变,反映出戏曲的文化地位与戏曲从业者社会角色的转变。以“口传心授”“师父带徒弟”为特征的传统戏曲人才培养模式之所以长期存在,与戏曲的艺术特性息息相关,要实现戏曲人才培养模式的现代化转变并非是“新”与“旧”的简单替换,而应在破除陈规陋习的同时,尽力从传统中汲取经验,并充分发挥现代教育优势,创新戏曲人才培养方法。
大规模戏曲专业人才培养在天津起步较晚,但天津却在短短数十年间实现了从“戏曲大码头”到“戏曲人才基地”的重要转变,不断涌现的新剧目、天津演员在历届全国戏曲赛事中取得的辉煌战绩,使天津成为当之无愧的戏曲重镇。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戏曲人才培养模式的大胆创新,形成了艺术院校与戏曲院团通力合作、拔尖人才培养与整体实力提升并重、兼具开放性与延续性的人才培养战略。其中,分别始于2010年、2012年、2017年、2017年的中国京剧流派班、评剧白派学员班、评剧学员班、河北梆子学员班不仅为当今中国剧坛培养出了一批中流砥柱,更以守正创新、精准务实、灵活高效的传承理念成为戏曲人才培养模式与戏曲高水平传承的典范。
加速推进学校美育工作,激发青年学习热情
传统艺术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家园。激发青年一代的学习热情、为传统艺术培养高素质的研究者是学校美育工作的重要使命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
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的优良品格,早已融汇在炎黄子孙的血脉中。我们要做的就是铺设一条让艺术通向心灵的道路,帮助青年学子在理解的基础上逐渐认同、热爱,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建立坚定的文化自信和文化担当意识。
作为闻名全国的戏曲热土,天津的“戏曲进校园”成果丰硕,2020年由南开大学、天津音乐学院、天津工艺美院、天津耀华中学等多所院校共建的“中华美育课程思政协同创新中心”成立,旨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优势,引导学生通过欣赏戏曲艺术陶冶美好情操、厚植信仰之基。而即将由南开大学与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共同打造的、讴歌爱国主义精神的新编京剧《巍巍南开》,则以综合性大学参与戏曲新剧目创作的大胆实践对学校美育工作进行了全新开掘。
结合新的时代条件,用戏曲唱响中国声音
艺术要与时俱进,艺术的传播方式也要与时俱进。近年来,天津市不断发挥融媒体优势,运用新技术手段,扩大戏曲传承与传播的覆盖面与影响力,让中国故事、中国声音传播得更广更远。
网络直播让海内外观众在同一时间欣赏到天津的高水平戏曲演出,而“鼓楼津声”系列活动则以文旅融合的思路,让高科技为古建筑和传统艺术插上现代化的翅膀。夜幕降临,青年戏曲演员的灵动身影与灯光秀的流光溢彩交相辉映,用美轮美奂的艺术话语讲述城市的人文荟萃和前人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的历程。2020年,为发掘更多青年戏曲人才,在天津市委宣传部的精心指导和推动下,首档专业院团新秀竞演类综艺节目《舞台新星》在天津电视台播出,汇集三大戏曲剧种、五大戏曲院团的45名新秀,以极具人文色彩的核心主题竞演、时尚精美的视觉呈现,彰显了传统戏曲艺术的青春活力,获得广泛赞誉。
戏曲,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组成部分,早已成为至关重要的文化传播媒介。在艺术院校、综合性大学、新闻媒体的共同努力下,在新技术的助力下,新一代戏曲人和研究者将实现与世界更广泛而深入的对话交流,实现经典性传播与动态性传播的结合,用更丰富而精彩的呈现,让世界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与生生不息。
(作者:刘佳,系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开大学基地研究员,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副院长、教授)
《光明日报》( 2021年02月23日 08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