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中幼儿教育质量发展论坛在京举办
人民网北京7月1日电 (记者 郝孟佳) 德中幼儿教育质量发展论坛近日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举办。德国柏林教育质量研究所所长沃尔夫冈·蒂策认为,把政府指导纲要贯彻到幼儿教育工作当中,还需要合适的方法和工具,才能给孩子的成长带来实际效果。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早期教育研究所所长苏婧表示,我国教育步入了以质量为核心的新的发展时期,这也是我国幼儿教育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必须遵循的发展方向。苏婧认为,必须把“尊重教育规律”贯注于教育体系,并引用庄子“乘物以游心”的理论,教育要最大限度地顺应自然规律,在幼儿教育领域,要真正确立以幼儿为中心的质量意识。
“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质量是教育的根本,没有质量的教育等于没有教育。”苏婧表示,教育的本质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和生命的价值,而管理的本质在于激发和释放每个人的善意。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教授孙进表示,入园时期处于幼儿重要的人生过渡阶段,也是德国幼儿园教育质量建设与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他对柏林入园适应模式和慕尼黑入园适应模式中的幼儿适应阶段进行了比较和探讨,总结出入园适应可分为五个阶段,即:准备阶段、相互认识阶段、获得安全感阶段、建立信任阶段及最后的总结阶段。他说,科学的入园适应可以有效缓解孩子入园的分离焦虑,帮助家长、孩子和教师有充分的时间相互了解,也为家长提供了全方位了解幼儿园工作的机会,能有效促进家园合作。
论坛上,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及硕士生导师张兴利针对儿童早期精细动作与认知发展的关系展开了全面讨论,从而引出“心灵手巧”还是“手巧心灵”的教学思考。张兴利认为,幼儿的成长发展是螺旋式的,应该以“敏感性原则”为前提,保护以及提供幼儿的成长契机。此外,张教授还对0—6岁幼儿入学准备的发展目标进行了系统性总结,即认知和一般知识、学习方式与习惯、情绪与社会性、身体健康和运动技能、语言能力等五大发展目标。她用深入浅出的心理学与脑科学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互动游戏与参会老师们进行了良好的沟通,激发全场人员的参与热情。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德国柏林教育质量研究所中国区总代表鲁玉峰说,此次关于幼儿教育质量的交流能让德中两国幼教领域的“工匠精神”碰撞出更多火花,为幼教教师提供更科学的理念,帮助一线教师掌握更好的方法和工具,在未来能够真正做到“利器在手,质量无忧”。
据了解,本次论坛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德国柏林教育质量研究所主办,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线园长、教师、媒体和出版机构的一百二十多人参加了论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