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

聚力乡村教育振兴 2019中国教育创新“20+”论坛年会举行

2019年05月09日15:01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人民网北京5月9日电 (记者 林露)近日,聚力乡村教育振兴——2019年中国教育创新“20+”论坛年会在京举行,这是近年来首个聚焦于乡村教育的大规模、高规格的综合性会议。

本届年会吸引了来自三区三州等17个省份数十名乡村学校教师代表,学术机构、政府部门、企业界、社会组织的代表500余人共同参与。围绕“聚力乡村教育振兴”这一主题,各界代表共同思考我国在精准扶贫、城乡一体化和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前景,揭示乡村教育存在的问题,探索推动乡村教育未来发展与振兴的路径。

今年2月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乡村教育现代化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重点和难点所在,任重道远。”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顾问、中国教育创新“20+”论坛创始成员/轮值主席谈松华表示。

谈松华建议乡村教育振兴应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以创新思维构建有利于乡村教育振兴的社会环境,使乡村振兴战略依托于教育提供的智力和文化支撑,乡村教育振兴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形成相得益彰的互动机制。二是以创新的精神开拓乡村教育振兴之路,中国乡村教育的地域差距明显,要因地制宜地建立动态调整乡村学校布局、吸引优秀人才从事乡村教育、形成运用信息技术提升乡村教育质量的长效机制。三是以创新方略积极研究和总结国内外动员社会组织和力量参与乡村振兴的经验和做法,努力扩大乡村教育的优质资源,凝聚社会合力,完善共同推进乡村教育振兴的动力机制。

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副主任胡平平以《中国农村教育质量现状与建议》为主题进行分享。她认为,新时期我国乡村教育取得长足发展,但目前乡村教育还存在学生学业表现略有下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不足、学生家长参与子女学习比例偏低等发展困境。“抓住县级教育就是抓住了乡村教育的‘牛鼻子’,一定要对县级教育质量进行监控,建立县级教育质量评价机制,加强对省级和县级政府履责监控。”

国务院参事汤敏以《联合起来才能干大事》为题发表了主旨演讲。汤敏认为,我国教育发展尤其是弱势群体的教育发展存在巨大的需求,为各种社会力量的公益实践和创新探索提供了大量可待挖掘的实践空间。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各界与政府共同努力,特别是社会公益组织可以发挥在社会创新上的独特优势。“每一个社会公益组织都是一块板,如果每一个组织都把最强的部分拿出来跟大家一起合作,大家合起来一起做事,就可能真的能做出大事。”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方晋以《农村学前教育与乡村振兴:打通农村学前教育最后一公里》为题分享了近年来在学前教育领域的实践。方晋说,农村幼儿园普遍设在乡镇一级,贫困农村地区居住分散,送孩子到乡镇上学困难重重,且难以承担在县或者乡镇租房陪读的费用。他认为,打通学前教育最后一公里是阻隔贫困代际传递和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他建议,在贫困农村地区实现“一村一园”,充分使用闲置校舍,并就地招聘幼教老师。

上海教育学会会长、中国教育创新“20+”论坛创始成员尹后庆对本届年会进行了总结和回顾。他说,乡村教育的振兴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研究并为乡村学校提供发展需要的外部强有力的政策、财力、人力资源、课程资源的支持。未来,还需要对乡村学校发展的内生要素进行深入研究。

会议主办方在广泛征求业界人士的意见并认真听取了来自教育学、经济学界研究者和实践者对乡村教育问题的思考与建议,形成了《振兴乡村教育倡议书》。倡议书提出,发展乡村教育的关键在于人,资源配置的重心应该从物到人,应探索真正适合乡村孩子的教育;应致力于乡村教育改革,为自下而上的改革和创新提供支持,创造性地、因地制宜地解决乡村教育的问题;要重视和加强利用教育信息化的手段创新性地解决乡村教育问题。

倡议书呼吁,所有愿意为乡村教育振兴贡献力量的教育机构、科研院所、业界及社会组织联合起来,形成“乡村教育振兴共同体”,共同就乡村教育振兴的动力、主体和模式开展跨界别、跨学科的广泛探讨,寻求体现教育规律,根植于我国乡村教育现实的涵盖技术、制度、文化等多层面的教育创新可行路径。

本次会议由中国教育创新“20+”论坛主办,由谈松华教授担任轮值主席,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等担任秘书处单位。

(责编:王仁宏、袁勃)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