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

校园里的周末非遗课堂

2019年04月22日09:41 | 来源:中国教育报
小字号

“学生成为讲课咖,课堂飞出号子声”。每到星期天,就会有很多来自校内外的传统文化爱好者,不约而同地相聚在鲁东大学北区5号教室,聆听由学校海岛非遗保护、传承与发展协会学生讲授的“非遗课”。这是近几年来鲁东大学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呈现的又一新气象。

“留住祖辈传下的歌谣”

“渔民号子是风帆时代我国渔民在江河湖海上作业时创造的闯海歌谣。”商学院教授刘良忠说,“它不仅是中国渔俗文化、海岛文化的代表,是一部完整记录中国传统海洋捕捞作业全过程的音乐史诗,也是国家宝贵的文化遗产,早在2008年即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随着现代渔业的发展、老渔民的逐渐消逝和海岛人口的减少,渔民号子已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目前,全国4个被列为国家级、5个列为省级的‘非遗’渔民号子,生存空间日益萎缩,有的甚至濒临失传。”谈及渔民号子,刘良忠显得有些忧心忡忡。

怎样留住祖辈传下来的文化遗产,把渔民号子更好地传承下去,已成为刘良忠和他指导的研究团队的“心结”。从2014年开始,他们成立了“海岛行”研究团队,刘良忠带领他的几十名队员,放弃节假日休息时间,分期分批赴北方具有代表性的山东长岛、荣成和南方具有代表性的浙江舟山、象山等海岛,对渔民号子、妈祖文化等展开实地调研。每到一地,他们登海岛、进渔村、访社区,发放调查问卷,了解海岛、海洋非遗现状,征求海岛非遗传承办法;寻访海岛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听朱大相、叶宽兴、洪国壮等老人讲渔民号子前世今生;走访政府“非遗”主管部门,了解地方保护、传承海岛非遗的开展情况,寻求非遗传承办法,努力“留住祖辈传下的歌谣”。

“让非遗和现代社会生活相结合”

几年来,研究团队的成员换了好几茬,但他们对渔民号子的保护、传承的步伐始终没有停息。“有些同学要考研或毕业找工作,走的时候都有些恋恋不舍,他们不但与新来的成员认真仔细地做好交接,而且还把自己几年来的调研考察笔记留了下来。”研究团队第4任队长杨英豪颇有感触地说,“大家来到这个团队,就是想通过自己的行动,提出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让这具有中国民俗文化特征的渔民号子更好地保护、传承下去。这也是我们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担当。”

与此同时,该研究团队在调查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同时,还积极地面向学校、社会和企业等宣传非物质文化,介绍渔民号子等海岛非遗的前世传奇,分享祖辈优秀文化的动人故事。从去年暑期开始,研究团队在学校成立了鲁东大学海岛“非遗”保护、传承与发展协会,并在对沿海各地“非遗”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让非遗和现代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新思路,将调研成果在实践中转化和应用,引导和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设计并开发出了独具特色的“非遗课堂”,以这样一种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形式,向在校大学生和社会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呼吁和倡导全社会特别是在校学生积极地投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当中,传承好中华传统文化。

以“非遗课堂”为载体传承文化

开设“非遗课堂”对学生来说,既是一次创新也是一种尝试。为开好“非遗课堂”,学校海岛非遗保护、传承与发展协会通过协会、学校的微信公众号等宣传渠道,面向社会发布上课时间、地点和内容等外,他们认真地研究确定每次“非遗课堂”的主题,“非遗课堂”不仅讲授“渔民号子”,而且探讨海岛“工匠精神”,凡是涉及“渔俗文化”的,研究团队都会排上“非遗课堂”的课程表。

为讲授好“非遗课堂”,协会宣讲组的学生们也做足了功课。学生杨朝云说:“我们协会宣讲组的授课学生不但要提前备课,还要准备制作材料。备课过程中遇到难点问题,在个人网上查询的基础上,再由协会成员进行集体研讨,或者再向相关专业方向的老师、专家请教。”据协会学生刘书歆、梁春凡介绍,在讲授石头画“非遗课堂”时,因对石头画的制作工艺不够熟练,学生周倩、张帅等还专程前往山东东营、浙江象山等地拜师求教。除了自己授课,他们还邀请鱼拓、鱼编等非遗传承人、民间艺术家等,走进“非遗课堂”,讲授“非遗课程”。

“非遗课堂”的开设,吸引了企业家、市民、中小学生等加入到了海岛非遗保护、传承与发展协会的行列。山东省烟台第一中学高一学生刘北辰和她的小伙伴受到感染,也加入到非遗保护志愿者组织行列,成为了在中学生中宣传“非遗”的种子。与此同时,“非遗课堂”也引起了多家企业的关注。目前,山东已有两家文化企业与协会达成合作协议,准备在今年暑假期间共同在山东长岛开发、运营面向青少年的“非遗课堂”,共建大学生海岛文化创意实践基地等特色非遗项目,届时将有更多的人感受到海岛、海洋特色非遗的魅力。

“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坚定文化自信,是我们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重要职责,也是我们应当担负起的历史使命。”谈及“非遗课堂”,协会执行长大三学生于海涵对未来充满信心,“我们将在前期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非遗课堂’,继续开发新课程,探索新模式,争取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非遗保护,提升当代青年人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

五年来,该研究团队完成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渔民号子保护、传承与发展——山东长岛、浙江舟山的调研》等一系列研究报告,获得了2019年全球创意创业大赛特等奖、第十五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大赛银奖、共青团中央大学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和“千校千项”最具影响好项目等成绩和荣誉。(季文豪)

(责编:张瑜(实习生)、熊旭)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