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女儿开始读书以来,宋女士一直有个心病——跟老师讲话总是小心翼翼,有莫名的紧张感。前两天开家长会,看到老师似乎有单独聊天的意思,她甚至借着打电话偷偷溜了。
其实,宋女士的这个心病并非个别现象,和她一样的家长还不少,而且“怕”老师的原因也各有不同。
家长心病
每次见到老师,她都感到非常紧张
女儿小丹在渝中区一所小学读一年级,宋女士“怕”老师,并不像一般人理解的那样,是因为孩子在学校表现不好,担心老师请自己去“背书”。“其实,我很想从老师那里多知道一些关于孩子的情况,跟老师交流自己对教育孩子的看法与意见,但每当我面对老师时,我总是感到非常的紧张。”宋女士说。
前几天,学校通知开家长会,宋女士接到通知后心里就开始打鼓了。“小丹在幼儿园的时候,每次开家长会我都是听得多,说得少。”最后,因为小丹爸爸调不出时间,宋女士只能硬着头皮去参加了家长会。
开班级大会时,宋女士坐在教室里,感觉还好。临结束时,班主任表示,有需要的家长可以在会后留下来,具体沟通有关孩子的事情。听到这儿,宋女士觉得,老师似乎有意朝她的方向看了两眼。
于是,家长会一结束,宋女士假装打电话,一边说话一边走出教室——溜了。临走前,她瞥了一眼讲台,好几个家长把老师围在中间问这问那。“面对老师,我真的不知道该说什么。”
开学一个多月了,不少中小学正着手召开家长会。昨天,晨报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家长,像宋女士这样“怕”老师的家长不在少数,他们即便与老师有联系,也依然会“怕”。
老师感受
很想听听家长们的真实想法
对家长“怕”老师这个问题,南开小学的钱小波校长颇有感触。他说平时跟学生家长接触时,家长都一脸的紧张,陪着笑脸,好像犯了错。有时想听听家长教育孩子的真实想法,但家长“怕”他们,很难自然地交流。
钱小波说,家长“怕”老师是种不正常的现象,这不利于家校合力教育学生。家长一定要有与老师主动交流、沟通的意识,因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可能没有问题,有了问题,就要想办法去解决,只有这样孩子才能进步。
在工作日,家长直接接触孩子的时间并不多,除开睡觉,一天只能接触两三个小时,很难发现问题。而老师就不同,因为与学生相处时间长,能够及时地发现孩子潜在的能力以及存在的问题。
有的家长将孩子送到学校后,出于各种原因,对孩子不管不问,这样的家长给教师的印象是:家长对孩子不关心。相反,如果家长经常同老师交流,了解孩子在校情况,分析发现的问题及探讨对策,老师则会感到家长是称职的,也会不自觉地将更多的关注投放到这个孩子身上。
“老师更希望家长能把自己当作朋友,让交流变成一种聊天,家长有什么想法不妨提出来,大家一起探讨对孩子最佳的教育方法。”
如何沟通
除了面对面,还可以发短信邮件
巴蜀小学老师田冰冰说,在传统的家长、老师交流中,孩子的学习唱主角。如今,现代教育评价学生应是多维的。因此,家长同老师交流也应是多方位的,它包括孩子学习、生活言行和思想等。
如果觉得跟老师当面沟通紧张的话,可以选择别的方式。其实,对老师来说,因为他面对的是几十个学生,所以也做不到跟每一个学生的家长当面聊孩子,电话、短信,或邮件反而更好,因为这些沟通方式都比较有弹性。
另外,有的家长还会在作业本里跟老师沟通,因为老师可能不会每天看邮箱,但每天都会看作业本。同时,不少老师也开通了博客,家长可以选择老师的博客作为沟通的平台。
田老师表示,现在很多家长对教育的认识其实是很深的,但碍于面子不敢说。家长有什么想法,都可以跟老师商量,有时一些情况是老师想不到的,家长的信息反而会帮到老师。比如,有的学生会因为换了老师有情绪,但老师本身并不知道,还以为他对本学科不感兴趣、厌学,家长如能及时反映这些情况,将有利于孩子更快地适应新老师。(重庆晨报记者 林祺 报道)
(来源:重庆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