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晚8点左右,一名8岁大的男孩被家人驱逐出门,南京秦淮公安分局五老村派出所接到群众举报后,迅速赶往现场,采取强光电筒照射住所、短信平台发信息、反复敲打屋门等手段敦促其家人开门,最终经过4个小时的努力,才让小孩进了家。
那么,家人为什么不让小孩进家呢?经过现场的走访调查,民警得知,这个男孩一直比较调皮捣蛋,是个十足的“熊孩子”。不仅在学校里不服从老师管教,还经常逃课欺负别人家的小孩,家人不管是“棍棒教育”还是大道理齐上一律没用。老师更是三天一个小电话、五天一个大电话,经常让家人去学校“领人”。
当天,小孩又在学校“闯祸”了,家里人是越想越生气,干脆来个眼不见心不烦,直接把小男孩扫地出门。
孩子还小哪里见过这阵势,一看被家人抛弃了,以前的“趾高气扬”全都没了踪影,立即“跌软”求父母开门。没想到铁了心的家长就是不开门,小男孩从开始的求饶到后来哭得伤心欲绝。邻居看到这情况后,也纷纷劝孩子家长让孩子先回家再说。
没想到,这父母硬是在家中没个声响,万般无奈之下,邻居只好报警求助。
见到赶来的民警,小男孩更是哭得伤心,反复向民警说道:“爸爸妈妈不要我了!”民警一边对小孩细心安慰,一边在屋外连续敲打房门要求与家长见面谈判。但是孩子的家人一直不肯露面,门始终没有打开。
迫不得已,民警只好通过短信平台发短信,从对面的高楼用强光照射等手段迫使其开门,但家人还是一直没反应,直到民警高喊:“抛弃孩子是犯法的行为,再不开门便要破门而入!”家长才将门打开,此时时间已经到了4月3日的凌晨0点15分,经过民警4小时的艰苦工作才让小孩的家人开了门。
随后,孩子的家人和警察谈了一个多小时,家长反复说:“孩子太不听话了,为了孩子操碎了心,但是他还是对我们的教育不理不听,自己实在是受不了了。”民警劝解道:“骨肉亲情怎么能说抛弃就抛弃,孩子还小你们说不要就不要,你们让他怎么活?这根本是胡闹,更何况抛弃孩子是违法犯罪行为,就更不能做了。不管是从情理上还是从法律上都是不对的。”
孩子顺利回家后,五老村派出所的民警还是放心不下,决定还将联合关爱下一代委员会的同志上门对其家长进行进一步的开导。
心理教育专家
家长要允许孩子适当犯错
“曹老师热线”心理咨询员、南京54中学书记曹苏芳认为,这个8岁大的男孩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状况,是一种心理营养不足的表现,在他7岁之前没有从父母、家人那里得到充足的心理营养。在他的心里,没有感觉得到更多的爱,没有得到父母、家人的认同、赞美与欣赏。
在这个故事中,父母、家人最后直接将孩子“逐出家门”,这对孩子来说是十分恐怖的事情,因为孩子会觉得没有爱,就容易在待人处事上不知道怎么与他人接触,就会去欺负其他小孩。
这个时候是男孩世界观、价值观没有建立的时候,他往往会模仿,包括父母、家人平时沟通中的言谈举止。如果父母、家人平时相互沟通时就简单粗暴,那么孩子往往也会模仿。在这个时候,父母、家人要允许孩子犯错误,孩子也正是在错误中成长,并在错误中学到东西。
支招
惩罚孩子不妨参照“三部曲”
家教专家黄燕认为,惩罚孩子也有三部曲。
首先,家长要设定规范。父母应该根据自己和社会的价值观给孩子立规矩,设立规范后,全家都要遵守。可考虑使用“三区段”方式:“绿区”是被认可及合适的行为。这是我们要求孩子采用的行为、允许孩子去做的行为;“黄区”是不被认可的不当行为。但是,由于特殊的理由也能被容忍。比如孩子在生病的时候可以睡懒觉、在周末的晚上可以多看一会儿动画片。“红区”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容忍的行为。
二是“量刑”要适当,惩罚必须以尊重孩子的人格,不伤害孩子的自尊为前提,目的是激起孩子的羞愧感。所以要避免态度粗暴、生硬、讽刺、挖苦,更不能恶语中伤或体罚孩子。
最后,批评要注意方法,不宜采用“比较式”批评。也就是说,少说“别的同学都不睡懒觉,你为什么还睡呀”之类的话。(通讯员 秦公轩 记者 徐宁)
(来源:金陵晚报)